【爱国情 奋斗者】地震监测台站测报员沈宽重:一个人的台站 四十年的坚守

江苏省有一个有名的地震监测台站,说起它,地震部门工作者都会竖起大拇指,它就是苏06井台站。该台站位于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吕良镇振兴村,始建于1979年,为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贡献了许多珍贵的数据,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苏06井台站测报员沈宽重40年的坚守。

坚守一个人的“孤岛”

冬日的午后,沿着乡间小道,穿过一片芦苇荡,便是苏06井台站。院子里光秃秃的桃树枝上站满了麻雀,与它们日夜相伴的只有沈宽重。

1979年10月,初中毕业的沈宽重跟着金湖县地震局老局长来到刚建成的苏06井台站。一块泥土地,一间6平方米的小房子,一口井,一台观测仪器,一张木头桌子,这就是台站的全部“家当”。怀着对地震观测的浓厚兴趣,18岁的沈宽重成了一名地震测报员。

1980年1月,苏06井台站正式进入水位模拟观测时代,水位观测设备安装的是老式机械钟,使用时钟卡纸记录一天的数据,精确到分钟。为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每天早上8点必须准时对仪器进行时钟校对。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假期节日,作为台站唯一的测报员,沈宽重每天7点半从2公里外的家出发,8点准时为仪器安装时钟卡纸,进行校对。

根据工作规范,每天上午8点、下午2点、晚上8点三个时间点都要测量气压、气温、降雨等数据,并进行初算、复算,需要记录大几百个数据。填写完观测日报后,沈宽重手抄4份,在下午5点半前赶到1公里外的吕良镇邮政局,把4份日报分别寄给国家、省、市、县地震部门。

除此以外,沈宽重还需要每个月至少两次前往金湖县地震局报送月报。以前从台站到县城交通十分不便利,要骑1个多小时自行车才到渡口,再乘坐轮船到县城,往返一趟要用一天时间,可沈宽重从不厌烦。

就这样,沈宽重坚持了19年,抄写的资料有3万份、277斤重。直到2000年,苏06井台站新增地热观测项目,并正式进入数字化观测时代,台站也扩建到了十几平方米,观测数据通过光纤直接传送至省、市地震局。

“现在我主要观测地下400米、800米的水温和岩层地下水位。”沈宽重介绍,他每天只需要监测数据是否异常,在排除是机器故障后,把异常数据及时上报给上级部门,为地震预测提供参考。虽然工作轻松了很多,但沈宽重没有丝毫松懈,始终坚守着一个人的“孤岛”。

地震预测的变迁

人工监测的年代,工作忙,时间紧,台站离不开人。沈宽重结婚当天,一大早先到台站做好时钟校对等工作后,才匆匆忙忙去接新娘。妻子生产则是由父母送去医院,孩子出生时,他没在医院。妻子住院和坐月子期间,他没有时间照顾,只能抽空去看看。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一夜之间,地上覆着厚厚的白雪。妻子让沈宽重等等再去台站,但沈宽重想到不能耽误早上的数据上报,毅然穿上胶靴、拿着铁锹,出了门。泥土地湿滑难行,雪已经漫过了靴子,沈宽重一路铲雪一路走,给自己开出一条勉强下脚的小道。平时骑自行车需半个小时的路程,这天他足足用了2个多小时。他到达台站时,双手双脚都冻麻了,但他顾不上这些,立即换纸、监测、记录……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新的时代面临新的挑战,沈宽重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这井深2300米,在全国监测预报站井中能排前5名,为国家监测预报提供着重要的数据。”沈宽重说,虽然每天从事简单的数据记录工作,但是他深感责任重大。“这些数据为专家提供了基础素材,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日常工作中,沈宽重严格要求自己,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对数据高度负责。这些年来,苏06井台站的监测数据准确度连续在江苏省和国家评比中获得前三名,沈宽重也被国家地震局授予地震监测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我见证了地震测报从人工观测到数字化观测的变化,看着地震测报水平一点点地进步,我由衷地高兴。”沈宽重说。

忠于使命的初心

这些年,沈宽重一直坚守初心。上世纪90年代初,沈宽重平均月工资约200元,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困难,看着亲戚朋友外出打工或学手艺都富起来了,他也犹豫过,但是凭着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沈宽重选择坚持下来。

春去冬来,妻儿都已经搬到县城居住了,只剩下沈宽重依然坚守着一个人的“孤岛”。他的精神影响着身边众多的地震监测测报员。沈在祥是去年到金南井站工作的测报员。“做测报工作之前,就听说苏06井台站有一位老同志扎根在测报一线,兢兢业业。来到工作岗位后,有幸认识了老沈。”沈在祥说,现在虽然监测预报数字化了,但是沈宽重这种爱岗奉献的精神永不过时。“我作为一名测报战线的‘新兵’,要向老沈学习,扎根一线,脚踏实地,为国家地震监测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个人40年坚持做好一件事,这本身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表现。在沈宽重身上,体现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无论何时,这种精神都值得被称颂被传承!”淮安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说。

融媒体记者 杨丹丹

融媒体编辑 何渊

通讯员 王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