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镇:断穷根 厚家底 奔小康


抗疫不松劲,扶贫不停步。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年。淮阴区刘老庄镇在圆满完成2019年省、市、区既定的各项脱贫目标基础上,注重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落实创业富民政策,加大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力度,巩固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人口脱贫成果。

搬新家,断穷根

走进双庄小区,一幢幢5层楼房拔地而起,错落有致的新房、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红白相间的围墙,处处展现着双庄村搬迁扶贫项目带来的可喜变化。如今,双庄村的400多位农户已经搬到新房里开始了新生活。“搬了新家,住了新房,小孩子就在门口上学,平时跟几个老朋友到街上玩一玩,真是太方便了。”村民徐洪桂深有感触。

搬迁后,村里将宅基地、承包地进行有效整合,发展起绿色产业,并与搬迁群众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搬迁后群众利益不受损失。“土地全部流转出去,水稻田是每年860元一亩,旱地是750元一亩,每年的租金都按时按点打到农民的账户上,也不要烦神。”徐洪桂告诉记者。

搬出来、住下来、富起来,刘老庄镇通过劳务输出、自主创业、产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解决搬迁农户的就业问题。刘老庄镇古寨村整村搬迁后,村民们搬到安置小区居住,土地全部集中流转,将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并在镇上的企业实现就业。“街道上有小型的企业,比如服装厂、电子厂、鞋厂,当地的老百姓都能在家门口就业、打零工。全村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一万七千元。”古寨村党总支书记朱从尚说。

该镇还对残疾人户、低保户、五保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四类人员”进行排查,出台梯次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的方案。目前,排查出的12户最困难人群已入住九房社区的公益性住房,这些困难村民将享受到和其他村民一样的社区服务。在未来两年,刘老庄镇还将为镇里的困难户再建设48套安置性住房。

兴产业,厚家底

走进江浙家庭农场的西瓜苗温室大棚,戴着口罩的工人散布在苗床间,熟练地掐芽、整苗,繁忙而有序。江浙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朱忠兵是当地有名的西瓜种植户。今年老朱的农场种植了260亩西瓜,将近800个大棚。“我们流转了260亩土地,除了给村民流转费用以外,我们平均用工一天平均要40个人,也给周边的农民、贫困户带来工资收入,一个月能有2000左右。下一步我们还会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

“我们流转土地引进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家底越来越丰厚。”古寨村党总支书记朱从尚说,2019年全村5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发展西瓜、瓜蒌等特色产业,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致富之源。为让各村委的“家底”厚实起来,刘老庄镇出实招,盘活村集体资源,“量体裁衣”振兴产业,破解农村经济发展难题。以九房村为例,该村集体领办的土地耕作服务社流转土地1203亩,2018年实现盈利48万元,按照淮农金4:4:2的分配原则,仅此一项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19.2万元。

全镇现有耕地7.8万亩,已流转5.28万亩,流转率达67.7%。有17个村集体领办的土地耕作服务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相迸发。通过抱团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延伸产业链,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促就业,奔小康

淮安市顺通包装有限公司位于刘老庄镇工业园区,厂房内一条条流水线正在运行,工人们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忙碌着。2018年,该企业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建立了标准化的手提袋加工厂,并于当年投入运行。



“我们厂里的工人60%以上都是低收入户,受疫情影响,现在在这边打工的低收入户不到10个人。疫情结束后,我们会扩大生产规模,再招新工人。”淮安市顺通包装有限公司负责人郑芹说。

该企业每年给古西村集体经济带来18万元的收益。同时,对村里的贫困户实行优先入厂打工、集体经济优先帮扶等政策,解决了当地村民就业难题。李巧宁曾是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这些年靠着党的脱贫好政策已经脱了贫。如今,李巧宁又在村里的扶贫企业就了业,成了一名“产业工人”,这让她感到很满足。“老人小孩都能照顾到,对于我们留守的妇女来说,这份工作挺好的。一个月正常的话2000多块钱,这份收入给我们家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刘老庄镇积极引导镇内所有工业企业与各村结成帮扶对子,动员各企业积极提供就业岗位,打造家门口“半小时”工作圈。“我们这个厂带小孩、上班都方便,一个月苦两三千块钱。正常的话,加班还有加班费,还是不错的。”单素霞在镇上的企业打工,对她来说,这份家门口的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家里的经济条件。

此外,刘老庄镇还设立公益性岗位31个,技能培训数百人,搭建就业平台,协调小额贷款约500万元,帮助异地搬迁户、留守妇女和富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创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张儒家 王荣荣)

融媒体编辑 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