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朴乡谊不变,美丽家园新建 曾经“脏乱差”的“乡转城”小区成了省级和谐示范社区

刚走进生态文旅区悠园新村,就被花园里绚烂的孔雀草点亮了心情。“熬过疫情防控的关键期,迎来了劳动节,花点钱让大家开心一下。”社区书记姬民国说。“现在的生活环境,漂亮,舒心!”社区居民、原乌沙村村民高巨淮洪亮地说道。

悠园新村里居住着11个村的原村民,他们都是刚刚“洗脚上楼”没几年的居民,从村民转变成居民,变换的不仅是生活环境,考验的更是社区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5月3日,市委书记蔡丽新以“四不两直”的方式赴基层开展调研,期间蔡丽新就曾指出,不能形成“城不城、乡不乡”的状态,要以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更高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水平。

悠园新村所在的生态文旅区是2008年以来开发建设的新城区,辖区原是农业用地,有着大量的农村居民。尤其是山阳湾、滨河、板闸、悠园这几个社区,辖区居民基本都来自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如何改变“城不城、乡不乡”的状态,破解新建城市社区治理难题,就成为文旅区一直致力解决的工作重点。

2015年,文旅区正式启动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工作,通过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科学规划、创新探索,在社区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突破,2017年,探索形成了社区“生活汇”治理模式,初步完成了社区治理体系创新。2018年,省民政厅主要领导到文旅区调研时,对其社区建设新型模式给予充分肯定,社区“生活汇”治理模式获得“2017-2018年度江苏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果提名奖”。 滨河、板闸、悠园等4个社区获批省级和谐示范社区。

一个区域的治理水平和能力,与其重视程度密不可分,生态文旅区一直把社区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在2017年成立了区社区建设暨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主要领导任主任,负责全区社区建设的规划、协调。领导小组同时设立社区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定期召集成员单位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工作职责》。近两年里,区委、区政府又将社区治理工作纳入区科学跨越发展目标,强力考核推进。

高起点、全局化,不满足于“农村变城市”、以争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治理水平为目标,是文旅区的工作方向。服务汇集、文化荟萃、情感汇融三大治理“抓手”,则是该区实现治理成果的“雷霆手段”。

原公园村村民王宝林在等待安置的时间里,租住了悠园新村的房子,“要住就住在悠园新村,环境清爽、生活也比以前不知道方便多少倍!”文旅区要求各个社区做到“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社区”,通过社区“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为群众及时提供社保、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通过打造社区“微服务”品牌,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悠园社区就于去年3月19日成立了“悠园生活汇”服务超市,向居民提供开锁、理发、修电动车等6项服务,在小区内就基本解决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作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祖祖辈辈的人而言,那些属于本地村民的记忆和乡愁,并没有随着他们身份的转变而消失,相反,那股浓浓的乡愁需要有处安放、需要被铭记被引导,成为大家的骄傲和寄托的一部分。“唯有不忘记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走进新生活。”板闸社区党委书记曹大兵说道,为此,板闸社区建成了“文化陈列馆”,悠园社区成立了“百姓大舞台”和“大柳树乡情园”,山阳湾社区搭建“幸福舞台”、 滨河社区“乡愁记忆馆”…… 这些平台的建设,让原有的乡邻们“老情谊不变、新感情升温”。此外,社区的党组织还引领社区各类组织和志愿者,利用社区综合性服务设施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关爱他人精神服务活动,通过公益创投项目政府购买服务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走在山阳湾、悠园、板闸这些社区所在的同名小区里,道路整洁、车辆停放有序、绿化修建得宜、楼道整洁无杂物。记者在板闸新村采访时看见一群阿姨正聚在小广场上边聊天边剥蚕豆,待话题结束、蚕豆剥完,大家准备各自散去准备回家时,几位阿姨自然地蹲下身子,将地上的豆荚一一捡起装在塑料袋里带走。“几年持续不断地治理和引导,现在居民的行为和意识已经比刚入住小区时强太多了。”山阳湾小区物业经理周军对记者说道,“以前的乱堆放、乱扔垃圾,现在都看不见了,大家也自觉自愿地维护好公共环境,就像一位老村民跟我开玩笑说的话一样——‘我们的素质都提高了,小区房价也能蹭蹭上不是’‘’!”

融媒体记者 潘晓晔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