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 她用勤奋奏响小康“奋进曲”

今年复工复产后,在位于淮阴区渔沟镇的淮安市怀中手套厂,43岁的厂长吴海霞为了正在扩建的新厂房忙得不亦乐乎。这位上世纪90年代走出去的“打工妹”,本世纪初回到家乡创办了这家手套厂。20年来,她没日没夜地扑在厂子里,带领员工走上了致富路。

正在扩建厂房的淮安市怀中手套厂

勤奋好学的“打工妹”

上世纪90年代,很多农村女孩十几岁就南下打工。1996年,19岁的吴海霞在电视上看到无锡一家手套厂的招工广告,也动了这个心思。“我向四哥借了一床毛毯,向大姐借了个皮箱,一个人动身去了无锡。”吴海霞回忆起往事,那些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在无锡,手套厂老板周怀中给吴海霞的“面试题”是一天内做出30多个空调罩。“去之前,我央求当过缝纫工的三嫂教我怎么使用缝纫机,但只学了一个星期。”吴海霞说,为了能进厂打工,她硬着头皮上,量好尺寸,运用长方形周长原理,愣是琢磨着给做了出来。

打工的日子里,吴海霞刻苦钻研技术,放弃休息时间,主动拜师学艺,把厂里各种缝纫机械都学了个遍。因为工作踏实,又善于钻研,吴海霞逐渐从一名缝纫工晋升为车间主管。

“金凤还巢”的女企业家

“要是家乡有一个这样的手套厂该多好啊,能带动多少老乡就业呀。”这个想法在不断成长的吴海霞心中渐渐生根发芽。于是,她一有机会就有意无意地和老板聊聊家乡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积极争取老板来渔沟镇开设分厂。

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老板终于被她说服,同意到渔沟考察。考察结束,老板与她签订了一份协议,她每个月只拿350元的生活费,由她全权负责淮安市怀中手套厂的建设、经营和管理,10年后她将成为企业的独立法人,作为回报。

吴海霞和丈夫在早期的老厂房前

淮安市怀中手套厂2000年开始筹建,2002年投产见效,2004年底二期工程全面竣工投产,生产规模翻了一番。2006年后,又兴建了多家分厂。吴海霞与工人同吃、同住,共同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吴海霞严把质量关,订单纷至沓来,韩国、日本等国客户纷纷来厂签订合同。让吴海霞特别骄傲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三军仪仗队所佩戴的手套就是淮安市怀中手套厂缝制的。

共同致富的“领头人”

“2000年,我和丈夫只摆了张桌子和凳子招工。有工人说:‘只要你每月给我300元,我就在你这里一直干下去,干到我有孙子。’现在,这个工人还跟着我干,孙子也3岁了,她每月工资五六千元。”吴海霞说。

吴海霞在车间里

吴海霞不仅实现了自己回乡创业的心愿,也解决了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农村妇女就业问题,目前手套厂有女工400名,她们亲切地称吴海霞为“吴大姐”。

2013年,吴海霞紧跟形势,投资3000万元,流转土地2000亩,创办了江苏华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立体化葡萄种植和波尔山羊的养殖,项目年产值300万元。2014年,吴海霞投资500万元创办樱桃、水蜜桃等高效农业采摘园,带动周边500多户农民致富,吸纳妇女就业280余人,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

融媒体记者 刘权

融媒体编辑 曹盈

通讯员 李洁 潘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