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融入总布局 突出小群体 淮安:托起残疾人同步小康伟大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残疾人扶贫大格局,全面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全市3万多名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托起了残疾人同步小康的伟大梦想。

政策保障,凝聚共识增动力

盱眙县桂五镇林山村腿部残疾村民李国才患有前列腺肿瘤,孙子在读大学,全家4口人主要靠女儿打工维持日常生活。纳入“单人保”后,他不但每月能得到生活救助,还能享受低保带来的医保报销优惠政策。

我市将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目标体系,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方案》。市残联作为助力残疾人脱贫攻坚的主要职能部门,充分发挥政府和残疾人之间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多部门凝聚起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工作合力。市残联与扶贫办共同出台《残疾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残疾人脱贫攻坚决胜阶段的行动路径;与民政、财政、人社等多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困难家庭残疾人、大重病患者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补贴和超比例奖励办法》《淮安市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补贴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推动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完善,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

在残疾人脱贫攻坚齐抓共管机制的有力推动下,一项项重量级的惠残政策落地生根,一个个重量级的民生工程有序推进。低收入贫困残疾人纳入全市“阳光扶贫”系统,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城乡并轨,低收入残疾人家庭获得无障碍改造……截至目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方案》和《残疾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中的50多项指标全部得到有效落实,残疾人脱贫攻坚实现了与全市扶贫济困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越来越多的涉残政策实现了与全市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

靶向发力,交出脱贫好答卷

家住盱眙县古桑街道的张进祥,10年前第八节脊椎骨粉碎性骨折,卧床数年后经过康复,可以简单行动。经省残联辅具站专家实地勘察评估,我市为他设计个性化方案,进行了地面、客厅、厨房灶具、卫生间扶手等全方位改造,方便其出行、烧饭等,其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我市坚持完善康复政策,健全康复网络,拓展康复领域,帮助残疾人从基础层面消除贫穷的病根。经过不懈努力,全市康复机构实现全覆盖,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通过“互联网+康复服务”精准匹配,康复服务率达到98%。残疾儿童通过“康教结合”“融合教育”,进入普通小学的几率接近100%;贫困精神病人通过“特殊门诊”实现免费买药,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为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极大方便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康复摆脱了贫困的阴霾,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

我市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把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放在脱贫攻坚的突出位置,立足基层,进企业、进乡镇、进家庭,精准进行人员筛选、岗位开发。在贫困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就业基地,帮助重度贫困残疾人实现集中就业。仅2019年就新建就业基地10个,帮助600多名残疾人就近就便实现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000多名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家庭年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

凝聚合力,残疾人脱贫有温度

在淮安,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主动安置残疾人就业。圣宏皮具(淮安)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手袋、银包、皮带、箱包为主的箱包制造公司,自2007年6月投产以来,已经陆续聘用残疾职工20多名。我市对安置残疾人就业超过政策规定比例的企业予以奖励,仅2019年就奖励企业39家,总金额36万余元。

洪泽区季兆定,原是该区瑞特电子厂的一名技术工人,2015年被诊断出患有肌无力症,无法继续从事体力劳动,瘫在床上大半年。2017年,我市出台文件鼓励残疾人创办“残疾人之家”,造福广大残疾人,季兆定立即出资创办福康家园“残疾人之家”。

该“残疾人之家”占地300余平方米,是集就业、康复、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场所。在这里工作的残疾人朱建明告诉记者:“我因为车祸落下残疾,干不了重活,现在在这里做些手工活,不但有人陪我说话,还能赚些钱补贴家用,心情比以前好多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奉献爱心,出资领办“残疾人之家”,全市“残疾人之家”已近200个,3000多名残疾人在“残疾人之家”工作生活,收获了归属感、幸福感。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

通讯员 陆耀琴 孙振羽 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