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七旬老翁高毅:学雷锋,做好事,一做一辈子

当工人时,他被万名工友推选为“学雷锋标兵”;回家乡后,他组建了全县第一支青年创业队,为集体开荒种地打粮食;在扫盲办,他遍寻饲养业新品种,无偿分给村民发家致富;临退休前,他重修祖宅,将其建成老百姓公用的文化大院,15年如一日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奔忙,自己至今仍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淮安区七旬老翁高毅——

学雷锋,做好事,一做一辈子

17年前,在楚州区教育局(前身为淮安县文教局,现淮安区教育局)做办事员的高毅,火急火燎找到朋友、时任楚州区季桥乡(现已划入淮安区山阳街道)乡长的卢金梅,请她帮忙牵线搭桥,申请20万元贷款救急。

艳春园文化大院内景

贷款干啥,高毅没说,卢金梅也没问。卢金梅非但没问,等到贷款的事有了着落,她还在此基础上,额外从自己家里拿了5万元积蓄,借给了高毅,不收一分钱利息。

一笔银行贷款,一笔朋友借款,两笔总计25万元。这些钱,最终被高毅用在了什么地方,救的是啥急?高毅究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卢金梅为何乐意主动伸出援手、慷慨相助,且如此信赖?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一)

高毅今年72岁,原淮安县苏嘴公社东高村(现淮安区苏嘴镇高荡村)人。1968年,19岁的高毅从南京粮校(现南京财经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辽宁省锦西化工厂当工人。

进入该厂工作之前,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以雷锋为学习榜样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开展起来。高毅觉得,学雷锋,做好事,光荣,自己不能落后。

高毅向记者介绍文化大院获得的荣誉

在锦西化工厂,高毅得知工友郭博信是个单身汉,每月领到工资就胡吃海喝,导致上半月过得美滋滋,下半月却揭不开锅。“这哪能行?”高毅坐不住了,揣上钱款,带上口粮,不请自来,住进郭博信宿舍。“一是为了接济他的生活,二是帮他做好每月的花销规划,督促他养成好习惯,改掉身上的陋习。”高毅清楚地记得,自己在郭博信宿舍住了三个月,直到郭博信把日子过得井然有序。

高毅帮过的远不止郭博信。在锦西化工厂,只要听说哪个工友缺吃少穿,高毅都会拎上粮油米面送上门,一趟又一趟。他助人为乐的事迹也随之传遍全厂,成了厂里的先进典型,并被全厂万余名工友推举为“学雷锋标兵”。

(二)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与工农结合。在锦西化工厂工作了8年的高毅决定,响应国家号召,回农村老家去,扎根乡野沃土,奉献火热青春。

那个年代的东高村,搞的还是大集体,家家户户勒紧皮带过日子。工人变农民的高毅,回村不久就干了一件大好事:“领着10多名年轻人,成立了全县第一支青年创业队,帮集体开荒地,为国家多产粮,让村民吃得饱。”

除了开荒增产,创业队还养起了鸡、鸭、鹅、猪和兔子。劳动之余,创业队成了宣传队,为父老乡亲表演文艺节目。卢金梅就是青年创业队成员之一,角色是拖拉机手。

此后,高毅当选过江苏省党代表,担任过村支书、公社文化站站长,直到1980年被调入淮安县文教局扫盲办(后改为成人教育办公室)工作。

1981年,茭陵乡成立。区文教局要求该乡创办成教中心,帮农民培育致富项目。办成教中心需要经费,茭陵乡组建不久,缺东少西拿不出钱。高毅二话没说,将自己的2万元积蓄借给了乡里。成教中心顺利挂牌,雄心勃勃想带领农民搞饲养业发家致富,但一时半会儿不知道养啥能赚钱、致富快。

高毅(前排左二)带领群众欢庆党的十九大(资料图)

这边,乡里举棋不定;那边,高毅早已出门。他用两个多月时间,自费跑遍全国搞市场调研,又自掏腰包引进了麝香鸭、荷兰兔等10多个走俏的进口养殖品种,无偿分给农民饲养,为农民栽下“摇钱树”。

几个月后,成教中心饲养业项目一炮打响,不仅养殖户个个鼓起了腰包,也引发了市内外广泛关注。当年度,全省现场会放在了茭陵,各市成教中心同行纷纷前来学习取经。

如今,“茭陵乡”这个名字,连同乡成教中心一起,已不复存在,高毅借出去的2万元,尽管借条还在,但他从未想过“要账”。

(三)

很少有人知道,高家的日子并不富足。

高毅的老伴是一名教师,17年前已退休。儿子从部队退役后,没有稳定的工作。女儿曾在一家服装厂上班,厂子倒闭后,断了经济来源。儿媳、女婿也一样,相继下岗。

高毅是个热心肠,也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在扫盲办,他领着农民识字学文化,为全区捧回了“全国扫盲先进区”的荣誉;被抽调到区普法办帮助工作期间,他自学法律知识,两次组队参加全市普法知识竞赛,两次勇夺冠军。

儿女们日子过得紧,父母最心疼。听人说考个导游证、开家旅行社,效益不错,高毅动了心思。得知要考导游证,儿女们打起了退堂鼓。高毅带头“啃书本”,考取了中级旅游证,那一年,他年近六旬。父亲放了样子,儿女们有了底气,四个人有三个人成了导游,旅行社如愿开张。剩下一人怎么办?高毅将自己年轻时自学的摄影技术悉数传授,帮着开办起一家照相馆。

有了旅行社、照相馆,就有了营生。儿女们知道,父亲乐于助人,需要用钱的地方多,便时常从经营收入中,变着法子给父亲“分红”,支持老人学雷锋、做好事,乐在其中。

(四)

时间回到2003年,高毅55岁。这一年,他打起了位于高荡村的祖宅的“主意”,准备将祖宅加以重建,办成一个文化大院,供村民百姓无偿使用。这一想法,亲人们一致同意。

艳春园文化大院图书室一角

2005年元旦,祖宅重修竣工,内设科技讲座厅、图书阅览室、电脑室、乒乓球室、舞蹈室、棋牌室,拢共800多平方米。高毅取父亲高彦春名字的谐音,将文化大院起名“艳春园”,寓意“艳阳高照育子孙繁昌,春风化雨润后学渊博”。

艳春园正式对外开放,高毅一边省吃俭用,一边东借西凑,像蚂蚁搬家一样,陆续添置了电子琴、电脑、演出服装、道具,购买了1万余册图书。卢金梅事后得知,不禁拍手惊叹:“高老借走的25万元,果然被他用在了学雷锋、做善事上。”

几年前,那25万元“救急款”,高毅终于还清了。可艳春园开放至今15年间,他也在不断欠下新的债务,累计已达10多万元。这些欠款,有的是他为村里修建文化广场欠下的;有的是组织农民广场舞大赛、农民艺术节等系列活动,自掏腰包给十里八乡赶来参加活动的演出队管饭欠下的;有的是请辅导老师给村里的孩子们开办琴棋书画培训班欠下的……

“他太不容易了,你看他衣服肩膀上那么大一块补丁,多少年没买过新衣服了。”说话的是龚美荣,一位从哈尔滨嫁到高荡村的姑娘,在文化大院做了多年义工。“为了省钱举办文艺演出,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高伯伯不光自己搞创作、当导演、做演员,股骨头坏死也舍不得花钱去做手术。”龚美荣说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提起这事,高毅连连摆手:“花那钱,不如多为老百姓做点事来得舒坦,要不是后来被车撞了逼不得已,连这个陶瓷的股骨头,我都不会去装。”

明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眼下,高毅又忙开了,他准备自费办几场群众文化演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老人说,学雷锋,做好事,要用一辈子,欠下的10多万元债务,自己在有生之年也一定会还清。

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 王正道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

通讯员 伏海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