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涟水:“飞地同创”推动乡村振兴驶上“快车道”

七月的淮安大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位于涟水县红窑镇李庄村的春雨芦笋园里,成片的设施化大棚蔚为壮观。棚内,绿油油的芦笋长势兴旺,正在忙碌的村民夏培献脸上汗涔涔的。几年前还是贫困户的他,如今已脱贫“摘帽”,在家门口打工每月两三千元的收入,让他越干越带劲。

总投资2200万元、占地1100亩的春雨芦笋园,是涟水县推行的“飞地同创”项目。项目虽然落户在弱碱性土壤、比较适合种芦笋的李庄村,但却是李庄和金城等5个村整合各类扶贫资金,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起来的。该项目带动了5个村每年集体增收34.8万元,同时帮助周边群众300人在家门口就业,每人每年务工收入2万元左右,其中67户低收入户已脱贫。

近两年,涟水县53个“十三五”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和37286户低收入户脱贫出列,但“摘了帽”只是第一步,能否“稳得住”才是关键。涟水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出“飞地同创”产业扶贫新路,通过鼓励一批位置偏远、基础薄弱、发展空间较小的贫困村,整合各级各类帮扶资金,打破村域、镇域限制,到发展条件较好的镇村发展一批产业带动项目,推动创成一批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实现强村弱村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目前,以成集镇条河村食用菌、高沟镇扁担村蚕桑种养等为代表的40余个“飞地同创”项目在涟水遍地开花。

坐落在条河村的食用菌产业园,是条河、六塘、余何3个村整合扶贫资金700万元联合兴建的,共有食用菌温控大棚63个,产业园的收益归3个村村集体共有,村集体按照6000元/个标准收取大棚租金,3个村的村民特别是低收入户都可以到产业园务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搭台、村集体服务、大户唱戏、低收入户参与的富民壮村“利益链”,带动就业200余人次,人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50多户低收入户从中受益。如今,条河村甩掉了省定经济薄弱村的“帽子”,紧挨着产业园的该村新型农村社区也拔地而起,一幢幢白墙黛瓦、江淮风格的“小洋房”错落有致,村民文化服务中心、居家养老中心、百姓广场等一应俱全,该村也成为涟水首屈一指的乡村振兴明星村。

“‘飞地同创’,突破了土地瓶颈,破解了资金难题。”据介绍,对集中流转的土地,村集体按照每亩50元标准收取土地流转服务费,县财政对集中连片流转土地面积200亩以上的,按照每亩200元一次性奖补村集体,300亩以上的,按每亩300元标准奖补,以土地连片流转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县里全面整合国家、省、市、县各级农业产业引导资金、支农资金和产业富民资金,统筹整合社会各界帮扶资金、慈善资金,形成脱贫攻坚产业项目“资金池”,由县益农公司统筹安排,重点向“飞地同创”项目倾斜。去年以来,共计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帮扶资金1.5亿元,成功实施各类“飞地同创”项目21个,覆盖65个贫困村。涟水县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去年以来,“飞地同创”项目带动142个经济薄弱村平均增收10万元以上,带动3万余低收入人口增收。

融媒体记者 刘华 杨尚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

通讯员 卫兵 国柱 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