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全面小康·红色村镇 小康之路】红窑:红色热土奏响绿色交响曲

【红色记忆】“红窑是一片红色热土!”涟水县委党史委主任科员王继华说,涟水抗日义勇队成立地就在如今的红窑镇龙兴村,涟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地在红窑镇的卧佛寺。

1939年3月1日,日军侵占涟水。3月中旬,30多人的抗日义勇队在龙兴寺组建,李干成任队长。3月12日,为集中力量进行有效斗争,涟水民众抗日独立营和抗日义勇队在龙兴寺会合,合编为涟水县抗日义勇队,推选李干成为队长,随后队伍就驻扎在龙兴寺进行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7月的一天,日军一个小队从盐河过来妄图到村子里抢劫,义勇队得到消息迅即埋伏在村头沟边,待敌靠近时给予迎头痛击,敌人进村后不敢久留惊慌而走。

1940年8月,在中共涟水县委的领导下,涟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在涟水三区卧佛寺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县各抗日人民团体代表及各阶层抗日民主人士代表。会议选举薛华甫为涟水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政府下设行政、财政、粮食、教育、司法、军事六科。

“红窑人民的这种斗争精神,还体现在改造自然环境上!”王继华告诉记者,红窑土地多为盐碱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男女老少齐上阵,深翻土地改良土壤,种绿肥植水稻,将兔子不拉屎的盐碱地改造成稳产、高产的粮仓。

【亲历者说】“红窑的土地酸碱度很适合种植芦笋,镇里对推广芦笋种植业大力支持,所以我们也有信心扎下根来扩大规模!”芦笋种植大户王崇左来自安徽省铜陵市,从最初的几个人合包240亩土地,到如今单独承包1600亩土地,王崇左在红窑的芦笋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他的芦笋基地常年用工规模也达到300多人。“每小时10元,干得多拿得多,农村很多老年人在我这里一天也能挣到百十来块钱。”王崇左说,目前南京一大半超市所销售的芦笋就来自他的基地。“每天南京市场的销量就达到2万斤!”

红窑镇党委书记吉海告诉记者,作为红色热土,当前红窑镇正在聚力打造魅力红窑、美丽家园、一流强镇、辉煌之城。“规模农业是我们重要的工作抓手。”吉海说,目前红窑镇正在打造万亩芦笋园、万亩荷藕园、万吨双孢菇基地,这“三个万”总共可以带来村集体收入600万元左右,带动近2000人就业,真正助力壮村富民。

实际上,这块曾经的盐碱地上还发生了许多喜人的变化。比如,金鸡坨生态农庄,原汁原味保留了乡村风情,既留住了山水,也留住了乡愁,今年“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2万人次。又比如红窑云锦既保留了传统技艺,又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还促进了百姓就业。

【记者手记】走进红窑,最真切的感受是“斗争精神”“奋斗姿态”。抗日战争时期,涟水抗日义勇队、涟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这里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改造盐碱地、农田旱改水在这里热火朝天开展,这都是“斗争精神”“奋斗姿态”最真切的反映。

如今,曾经的盐碱地里奏起了绿色交响曲,规模农业、农旅结合让土地的产值倍增。更难能可贵的是,原本没有任何云锦织造基础的红窑,通过外出学习,把红窑打造成了享誉四方的“云锦之都”。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繁荣发展,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红窑的变化,就是对这种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融媒体记者 张娇娇 何渊 刘华

视频 干石泉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