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淮阴区:“四个一”提升社会救助质效

近年来,淮阴区紧紧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探索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坚持“最多跑一趟、无需开证明”服务理念,大力推广“四个一”模式,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烦心事。去年,全区共受理困难群众救助9265人次,其中城乡低保2279人、特困人员470人、残疾人两项补贴6516人。

简化申请“一表通”。在各村(居)便民服务大厅设立“温情社会救助受理窗口”,配备专兼职社会工作人员281名,将救助事项由多表申请深度融合为一表申请,申请人只需提交“一证一书”,即居民身份证(户口本)和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授权书,由社会工作人员协助填写基本信息、申报救助事项。同时,利用全市“一张网”建设契机,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基本实现线上线下均可申请,大大提升为民服务质效。

优化流程“一次批”。镇村两级联合调查,通过线上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线下入户走访,全面评估申请人家庭状况,精确找准致困原因,结合各类救助政策“对症下药”“按方抓药”,提出综合审批意见,将以前困难群众申请什么批什么提升为综合评估,打通救助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提高救助效率,确保符合政策条件的困难群众享受内容一个不漏。目前,已核对各类困难群众信息12600余条。

共享信息“一网传”。依托“全国低保信息系统”,构建“社会救助+”模式,实时向人社、医保、供水、供电等救助部门推送低保、特困人员信息,建立健全各部门联动预警机制,及时帮助困难群众获得专项救助。去年以来,通过部门信息共享救助困难群众121人、发放临时救助金64.08万元,让社会救助既有温度更有速度。

完善制度“一次付”。在各村(居)老党员、村干部、志愿者中选聘“救急难”信息员2700余名,及时报送急难信息。对需24小时内办结的急难救助、5天内办结的支出型临时救助、20天内办结的低保或特困供养户,实行一次性审批办结、一次性打卡发放到位,让老百姓“最多跑一次”。同时,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备用金简便、快捷优势,对急难家庭第一时间给予先行救助,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全区每年通过“救急难”信息员报送救助的困难群体占救助总量的40%以上。

融媒体记者 杨春阳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

通讯员 张家宏 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