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创则必成 成则必优 盱眙擂响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重鼓

3月23日,盱眙县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盱眙县委书记、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邓勇响亮地提出,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全县三年高质量跨越发展的一号工程、龙头工程,以创建引领带动全县各项工作争先创优,坚定“创则必成、成则必优”的目标追求,高分高位夺取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一座城市美不美,不仅要看市容市貌的颜值,更要看市民精神面貌的气质;不仅要在常态长效上下绣花功夫,更要看群众对创建工作的满意度、参与率。”盱眙县县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孙志标说。

美在环境

以城市建设温暖百姓生活

盱眙县十几代人记忆中的“老北头”,如今成了历史文化街区、大运河文化带最美地标公园,如诗如画。附近居民程振福每天早上都到这里散步,他说:“眼看着这里从垃圾堆变成文化街区、游园,这样的暖心工程办到了我们老百姓的心坎上。”

曾经的胡家巷、后山巷,路灯昏暗,路面不平,晚上行人路过这里提心吊胆。在创建大走访中,寻访团接到群众投诉。五墩社区急事急办,为这里安装了18盏太阳能路灯,修补疏通了下水道,改造了公厕。

“我们不断涵养淮上名城气质,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品质、城市内涵。同时,秉持‘为民、靠民、惠民’的理念,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创建成效的唯一标准。”盱眙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袁来说。

从2018年被确定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以来,盱眙县投入资金近20亿元,相继实施了生活环境质量提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等10大工程,做强长板、加固底板、补齐短板,消除根治死角盲区。围绕群众反映的热点堵点问题、上一轮省市测评反馈的重点问题、群众参与度不高问题,持续发力、均衡推进,不断用创建成效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安全感。

三年多来,盱眙县老旧小区改造升级扎实推进,主次干道路面拓宽、车位增设以及飞线入地(捆扎)、景观提升等一着不让、系统谋划实施,使困扰创建的职工宿舍、生活大院脏乱差问题,通过社区管小区、网格管小区以及托管等模式,实现标本兼治,共改造农贸市场27个、背街小巷104条、老旧小区23个,新增绿化面积214.3万平方米。同时,盱眙县致力于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依托千年厚重的城市文脉、红色资源,提升城市服务功能,逐渐形成“如画盱眙”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格局,城市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美在心中

以文明新风增添时代气息

把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办公桌”搬到主次干道,把推进会开到背街小巷,把解决方案送到群众身边。袁来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制度的支撑、高效运转的指挥指导体系,更离不开文明之风的涵养。”

积善成德,以德育人。盱眙这座因爱而温暖的小城,动人的故事不胜枚举。奋不顾身托举从4楼坠落男童的农民工李明;大火中连救3人、拒绝5万元酬金的杨厚玉;30年如一日照料小姑子的张能平……盱眙县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核心,持续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五大创建”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努力把文明理念融入日常、植入心中。

充满泥土味的理论宣讲,饱含人情味的志愿服务,富有乡土味的文艺演出……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盱眙县坚持以文化人,用一台台新戏、一支支舞蹈、一曲曲说唱,演百姓故事,唱文明新风,举行“幸福淮安 文化四季歌”广场演出700余场,《戏歌唱响淮河边》、现代黄梅戏《好大一个家》分别获省政府群众文艺最高奖、“五星工程奖”,《一个不能少》获市政府“五个一工程奖”。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带来了欢声笑语,也播撒了文明种子,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润物无声中得到熏陶。

3年来,全县开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浸入式教育活动近千场、“善道盱眙 文明之城”主题活动120余场,常态化评选“盱眙好人”“道德模范”“移风易俗光荣户”等,涌现出各类典型2900余个。其中,时代楷模1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2人、中国好人8名、江苏好人22名、淮安好人91名、全国最美家庭3个。2020年,盱眙县被中央文明办表彰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县。

美在日常

以志愿服务擦亮城市底色

“你好,公共场所请戴好口罩,没有的话我可以送一个,下次出门一定要记得戴……”行走在盱眙国贸步行街,人们经常看到穿着写有“爱心联盟”“新生代企业家商会”等字样红马甲的志愿者,对不文明养犬、电动自行车停放不规范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长途汽车站、景区景点、大街小巷都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温暖的笑脸。3年多来,该县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领域不断拓展、机制不断完善,注册志愿者现已超13万人。

通过广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有我”“文明大走访 创建进万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盱眙县评选出“最美交通出行者”“最美出租车驾驶员”“星级文明经营户”580余个,打造“一公里志愿服务圈”,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去年,在抗疫、抗洪两场战役中,“都梁处处志愿红”成了城乡一道风景线。全县组织200余支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2400余场,参与志愿者达5万人次,服务时长达30万小时。532名社会组织志愿者加入鲍集圩行洪区群众撤离安置,转移撤离滞洪区群众41111人,在安置点开展志愿服务116场。

随着志愿服务不断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全县共打造出36个精品范例。“山爸山妈”护山娃不仅获第四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金奖,而且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2020年度学雷锋全国“四个100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向全国展示。“家医有约”“黄丝带”“暖心小棉袄”等项目也相继在省、市获奖。

“新一轮的三年创建规划,全县将按照‘筑基2021、提质2022、决战2023’总基调,坚持走群众路线,挂图式作战、清单式管理、对账式销号,倾力打造生态之城、文明之城、志愿之城、礼仪之城,实现创建工作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提档,‘抓突击’向‘重常态’转型,全力以赴打赢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战。”邓勇说。

融媒体记者 姜彩兰 杨丹丹

融媒体编辑 曹盈

通讯员 丁德昶 朱佳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