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枢纽新城强势崛起 发展动能加速集聚——大家谈之构建现代化空间格局

说起淮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上元二年(675年),诗人王勃来到淮安,并创作名篇《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称赞楚州城(今淮安区)为“胜地”“雄州”,是地理位置显赫的“城池当要害之冲”。

今天,我们再看淮安,仍旧绕不开这样一个关键词——枢纽。尤其是在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综合交通网络深刻影响着城市空间格局,要实现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形成中心城市特质彰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空间格局”目标,更离不开枢纽的强力支撑。那么,如何建设“枢纽新城”,让发展动能加速集聚?日前,4位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人士接受记者采访,畅谈他们眼中的“枢纽新城”。

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枢纽新城

江苏交科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蔚:打造一座城,不仅需要机遇和魄力,还要有先天优势。淮安地处苏北几何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近年来,淮安交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梦”“飞天梦”“高铁梦”“轨交梦”“高架梦”相继变成现实,“公铁水空管”一体化大交通经天纬地、通衢南北,淮安一跃成为京津冀至长三角通道、沿淮河综合运输大通道、东部沿海通道等交会的区域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枢纽是一个综合的大概念,不仅代表着交通枢纽,也意味着是经济枢纽、人文枢纽。淮安打造枢纽的脚步从未停歇。2007年,淮安被命名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境内高等级航道网纵横交错,淮安港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全力打造中国东部沿海“孟菲斯”,淮安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纳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抓住高铁大发展机遇,徐宿淮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建成通车,宁淮等铁路建设正加快推进。枢纽要外通,更要内畅。市区内环高架实现了重要节点之间的快速通达,也让淮安进入立体交通时代。与此同时,淮安现代有轨电车建成运营、城市公交质量形象成为全国标杆、基本公共交通百姓满意度跻身全省前列,整座城市的通畅度稳步提升。

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时提出打造“枢纽新城”,时间刚刚好。“十四五”期间,淮安编排交通重点项目60个、投资规模约1200亿元,一个个交通会战的打响,必将为建设“枢纽新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淮安有着“九省通衢”的美誉,是人文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希望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能够在这座“枢纽新城”交相辉映,让这座城市既拥有厚重的人文历史,又充满创新的蓬勃活力。

畅通物流“最后一公里”拓宽乡村振兴路

淮安供销一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建元:建设“枢纽新城”的最大利好,莫过于促进物流产业的提档升级,进而打通农产品进城和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

激发农村经济活力,首先要解决物流问题。然而现实是,很多快递公司基于成本考虑,设点大多只到镇(街)一级,村民取快递、寄快递极不方便。快递进不了村、村里的农产品出不来,农村物流堵在了“最后一公里”。此外,目前农村物流配送大多处于各个公司独立配送阶段,不论是消费品下乡还是农产品进城,都存在车辆回程空载的问题,既浪费资源,又增加了物流成本。

如果仅仅依靠企业发展农村物流,可能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投资也可能不均衡。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政策,加强引导、统筹规划、科学选址,形成发展农村物流的合力,同时有效保障偏远地区享受到现代物流服务。

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枢纽新城”的应有之义。希望农村物流能借着“枢纽新城”的东风,建起农村物流集散中心,再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信息壁垒,充分挖掘潜力,更好激活乡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为淮安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贡献更多力量。

将枢纽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淮阴工学院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包旭: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指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叠加实施,淮安被明确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标志着淮安的区位条件和战略优势正在失而复得,现在的淮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重塑历史辉煌。这时确立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恰逢其时、恰到好处。

“枢纽新城”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交通节点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牢牢抓住“枢纽”这个“牛鼻子”,推进枢纽、物流、产业优势转换,加速集聚枢纽偏好型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枢纽经济,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将枢纽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就目前来看,在公、铁、水、空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淮安可谓是大手笔规划、大投入建设、大力度推进。但交通基础设施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根据“枢纽新城”定位进行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枢纽偏好型产业。所谓枢纽偏好型产业,就是指对交通枢纽位置、软硬件基础、集散能力等较为敏感的产业,通常布局在临港、临空、临高铁等区域,这些产业直接受益于交通枢纽布局,例如高端制造业、医药产业等。

当产业发展迈上中高端,接踵而至的就是人才和创新。在上海总部从事基础性研发、在周边城市设置生产性研发中心并实现量产,是众多长三角区域创新型企业的“优选项”。目前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淮安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步伐已越走越快,淮安打造“枢纽新城”,对未来承接上海研发资源从技术到产业的转移将起到积极作用。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应通过建设“枢纽新城”实现资源共享,并以此为契机集聚产业和人才,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宜居宜业的热土,创业就业好去处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学生曹梦蝶:2019年,我背上行囊离开家乡连云港,踏上了来淮求学之路。第一次来淮安,是和爸爸一起坐的大巴车,路上用了近3个小时。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淮安交通的“高光时刻”都被我赶上了。2019年底,继淮安内环高架通车后,高铁也通了,出了校门就有快1路公交车往返淮安东站,非常方便,第一学期放寒假我就坐上了高铁,只用50多分钟就到家了。高铁开通后,感觉我和家人的距离更近了。

“枢纽新城”代表着出行便捷。外出有高速公路、高铁、飞机,市内出行有公交还有现代有轨电车,在淮安,各式各样的出行需求都可以被满足,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外地人来说,淮安让我觉得心里踏实,看得到未来的美好生活。

安居才能乐业,淮安这几年大企业越来越多,就业机会也更多更好。现在我正在准备“专转本”考试,目标是淮阴师范学院或者淮阴工学院,希望毕业后能留在淮安工作。这是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热土,这里很适合我们年轻人奋斗,希望未来我能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建设好周恩来总理家乡、为淮安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融媒体记者:孔雪

通讯员:孙铁成 朱全图 胡健 刘海峰

融媒体编辑:高尚杰

责任编辑:白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