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一个定位” 发力“两大目标” 我市印发“十四五”台资高地 建设规划

我市作为“大陆唯一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已累计设立台资项目近1400个,总投资200多亿美元,台资经济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形成了“千家台企落户、千亿产值贡献、千名台商汇聚”的良好局面。“十四五”期间,我市台资高地建设如何持续实现跨越赶超?日前,市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十四五”台资高地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淮安台资高地建设新征程把舵定向。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围绕我市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以建设“大陆有重要影响力的台资高地”和“长三角台商投资最佳目的地”为目标,明确提出淮安将持续推动重特大项目攻坚突破和特色产业集聚,推进淮台全方位交流合作,创新对台服务机制,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道路,着力打造江北两岸合作的新高地、江苏协同发展的新典范、两岸深度融合的新家园。

《规划》内容显示,“十四五”期间,提高我市台资高地发展能级,实现“四个明显提升”“四个位居前列”是努力方向,即:台资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台资集聚规模位居大陆前列;台企创新水平明显提升,高新台企数量位居大陆前列;淮台交流水平明显提升,人脉资源储备位居大陆前列;服务台商水平明显提升,涉台营商环境位居大陆前列。《规划》同时确立了市场引领、政府引导,突出重点、协调推进,绿色发展、区域协同,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等基本原则。

《规划》着重研究台湾和大陆台资密集区优势产业与淮安产业发展的互补互利性,提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密机械、绿色食品与现代农业和大健康等四大优势台资产业。根据我市台资产业集聚态势,结合各区域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提出“一核、多区”的空间布局,形成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各县区为发展承载区的发展格局。

在此基础上,《规划》明确了创新台资产业发展模式、强化台资载体支撑能力、构建台资发展人才高地、全面深化区域协作发展、创新淮台互动合作模式、丰富特色服务品牌内涵等六个方面重点任务。重点发展产业投资新模式,构建创新引领产业体系,发挥产业联盟纽带作用;形成区域化特色化的台资集聚,完善载体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两岸信息家电产业园、两岸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淮阴台湾农民创业园、两岸现代农业合作试验区、PCB产业链科技园等一批产业载体水平;创新高层次人才引入模式,提升人才服务能力,优化本土人才供给;深化淮昆协作,精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拓展珠三角、闽三角等区域合作关系;创新重大活动引领、交流基地建设、商贸及社会生活交流、社区融入等交流互动模式;在强化金融服务支撑、加强社会服务支持、强化台商服务联动机制、引入外部专业力量、建立信息化服务方式等方面聚力推进,丰富“101%服务”品牌内涵。

除此以外,《规划》从保障措施层面,就建立长效协调管理监督机制、完善惠台政策扶持体系、优化台资发展外部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明确。

融媒体记者:杜勇清 王妍妍

通讯员:何雨

融媒体编辑:管艳

责任编辑: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