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金鸡坨”成了“金窝窝”

编者按 日丽神州添虎翼,春晖大地奋牛蹄。今天起,本报推出“新春走基层——勠力复兴梦·喜迎二十大”专栏,记者们将奔赴城市社区、乡村大地、企业车间、项目工地,记录淮安干群在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逐梦新征程上,跨越赶超的激情和干劲,报道全市各地各条战线创新实干、奋勇争先,以实际行动、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生动景象,与广大读者朋友一起欢度新春、同庆佳节。

大红灯笼高高挂,七彩风车迎风转,往来游客一茬茬……春节临近,涟水县红窑镇夏楼村的金鸡坨生态农庄内,张灯结彩,年味十足,一派红火景象。

庄内人气旺,村民得实惠。八旬老人林克华在家里开起茶馆,靠卖茶水、小吃,每天轻轻松松有百十元收入。“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上千块。”他乐呵呵地说,“这‘金鸡坨’,现如今成了‘金窝窝’。”

老人口中的“金鸡坨”,源于该村祖祖辈辈乐道至今的一个传说。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徐姓贡生因水患举家迁至一处地势颇高的土坨。洪水退去,徐家定居于此。其妻在耕种返家途中,偶遇一通体金光灼灼的五彩锦鸡,并带回饲养。此后,徐家年年五谷丰登,所生五子全部及第登科。徐家感念“得金鸡,行大运”,将这片土坨命名为“金鸡坨”。

不过,传说归传说。很长时间,夏楼村发展步子不够快,后劲也不足,全村人守着“金鸡坨”却孵不出“金蛋蛋”。改变发生在2017年,常年在外搞建筑工程的夏楼村能人胡军,在镇、村干部动员下返乡创业,回村投资上马“金鸡坨生态农庄”项目,分三期实施,总投资1.2亿元,涵盖垂钓中心、老家规·磨盘广场、动物园、小吃一条街、儿童嬉水乐园、土灶台农家乐、金鸡坨民俗馆、金鸡坨民俗文化体验馆等,给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乡村旅游体验。

金鸡报晓喜迎春。如今,“金鸡坨”年可接待游客30万人次,最火爆的时候一天接待量不低于2万人次,带动当地200多名劳动力就业。“这里都是一些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带着孩子踩水车、拐石磨、推碾子、烧土灶,了解农耕文化、品尝农家土菜,感觉非常好。”上海游客陈女士说,回去后她要把“金鸡坨”推荐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也来体验地道的农家生活。

借着农庄的好景致、高人气,夏楼村通过村庄民宿、农家乐、农副产品销售等,带动村集体和地方群众实现“双增收”。“以前家里养的鸡都是到了节日才拿到市场上卖,自从有了农家乐,鸡的收购价比较稳定,而且比市场价高一点,我们都跟着沾光。”村民李相巧将自家种的无公害蔬菜和养的农家鸡、鸭提供给农庄,让游客品尝生态特色美食,自己也实现增收。村民戴洪俊家有年迈的老母亲,老伴身体也不好,没法外出挣钱。农庄建成后,他就近打工,每月能有不错的兼职收入,“在家门口找份差事,既能照顾家人,还能照料3亩多地,知足了!”

虎年将至,夏楼村党总支书记马建军虎气十足地说:“新的一年里,我们要铆足劲加油干,准备在金鸡坨生态农庄的基础上,联合周边村组,结合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打造万亩生态休闲农业综合体,让‘金鸡坨’真正成为百姓致富的‘金窝窝’。”

融媒体记者:刘华 王舒

通讯员:王艺洁

融媒体编辑:潘永勇

责任编辑: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