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五位一体” 推进“四个全面”】深化开发区体制改革需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开发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对于地方引导产业集聚、促进技术进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市开发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开发区转型升级进程加快,传统的开发区体制带来机构人员日益增多、社会管理事务日趋繁杂、职能机构间协调成本增加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要通过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开发区与行政区、开发区与功能园区、人员使用与绩效薪酬、上级考核与地方考核等关系,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整体优化提升,重新激发活力,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党工委(管委会)+”管理架构,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首先,开发区要对自身职能做出适应性调整,实现由行政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变,从传统行政干预逐渐转变为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打造,形成权威高效的“党工委(管委会)+园区公司”治理模式。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转、专业化服务”的目标,剥离开发区运营职能,重组园区公司,作为开发区市场化运营主体,利用市场化手段联合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具体承担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等工作。其次,突出开发区营商环境建设,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擦亮“101%服务”金字招牌,增强开发园区的对外吸引力、竞争力。

二是处理好开发区与行政区的关系,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适应园区社会管理服务的需求。开发区从单纯的经济功能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演变,是工业化拉动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根据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和功能定位创新管理方式,强化开发区与行政区的统筹协调,建立协商发展机制,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开发区公共服务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推动产城融合度较高的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建立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优势叠加的新体制;纯经济功能型开发区要充分依托属地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服务职能交由属地政府承担;实行代管镇街的开发区,要理顺与镇街的关系,镇街承担社会管理服务职能,管委会承担镇街的经济发展职能。建立多种形式的开发区公共服务外包和社会共治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结合的服务力量,提升开发区社会管理服务效率。

三是处理好开发区与功能园区的关系,推行“一县一区、一区多园”一体化管理模式,以适应开发区集约协同发展的需要。按照市域整体、产业群体、园区个体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理念,统筹开发园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载体平台、城镇建设等要素,根据开发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优化开发区空间布局,推动各类园区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全面清理各类“低小散弱”产业载体,整合区位相邻、产业相近、规模较小的工业集中区,建立以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主体的“开发区+功能园区”“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招商、统一运营、统一考核,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市域范围内开发区之间的统筹协调,建立高层次开发区发展协商机制,创新园区产业联动开发模式,推动开发区统筹协调发展。

四是处理好人员选用与绩效薪酬的关系,建立充满活力的开发区人事薪酬制度,以适应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开发区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人尽其用、能力尽显,其关键是创新干部人事管理,将工作岗位与个人能力、工作实绩与个人薪酬有机结合起来,以激发工作人员热情,催化开发区内生动能。通过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合理控制开发区人员规模、优化开发区选人用人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好人员不足、晋升空间受限、人浮于事等问题,建立符合开发区特点的岗位聘用、职员管理、绩效考核等人事管理制度,推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绩效薪酬,实行以岗定薪、以绩奖惩、特职特聘、特岗特薪,多措引进高层次人才,深层次激发园区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是处理好开发区系统考核和地方高质量发展考核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差异化考核体系,以适应开发区创新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绩效考核“风向标”“指挥棒”作用,按照开发区和行政区有别、开发园区之间有别的考核思路,结合中央和省有关部门对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的考核指标,建立与开发区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体系。针对产城融合型、纯经济功能区等不同类型开发区的发展功能定位,构建差异化绩效考核体系,突出大项目招引、科技创新、财税收入、亩均税收、产业聚集、营商环境等经济发展类指标,细化设置针对性、导向性的园区特色指标。通过差异化考核,科学评价各开发区发展绩效,引导开发区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科学定位,明确主攻方向,既松绑又加压,充分激发开发园区干事创业热情,实现争先进位、跨越发展。

(王程远 作者单位:淮安市委编办)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

责任编辑 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