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为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贡献淮师力量

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创建区域性高水平大学,打响‘学在淮安’品牌。”这是淮安市委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是对淮安高等教育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创建区域性高水平大学,是淮安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需要,是推进淮安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淮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顺应时代发展,顺应人民期盼。

淮阴师范学院作为地处淮安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在60余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程中,始终根植淮安、服务淮安,与淮安融为休戚与共的发展共同体。淮阴师范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创建区域性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持续夯实教师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地位,努力为淮安铸就“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品牌,加快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坚守高等教育初心,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学校的根本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是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淮阴师范学院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学校始终把周恩来崇高品质这个淮安独特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深深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坚持用周恩来崇高品质办学育人,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赢得了“北有南开、南有淮师”的赞誉。学校顺应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全面遵循“六个下功夫”,深入实施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完善协同机制,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新实践育人,努力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坚守教师教育特色,创建区域性高水平师范大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淮阴师范学院始终聚焦师范教育主责主业,旗帜鲜明地把教师教育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创建区域性高水平师范大学。学校先后为淮安、宿迁两地基础教育输送了60%的中小学教师、62.8%的中小学校长、69.5%的特级教师、72%的“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被誉为“苏北教师的摇篮”。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全国首个师范认证试点,开启了我国师范专业认证的先河,形成的“淮师认证”模式在全国推广。“十四五”期间,淮阴师范学院将按照建设区域高水平师范大学的战略目标,优先发展教师教育,设立教师教育建设“特区”,探索建立教师教育学学科,逐年增加师范专业招生规模;主动对接区域基础教育需求,建立和完善乡村教师、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将“师范”做成金字招牌,持续扩大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与布局,打造特色优势学科,深度聚焦现代农业、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行业产业,依托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等高端平台及洪泽湖水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等特色优势研究领域,持续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在淮安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进程中贡献科技力量,全力服务淮安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建设。

坚守社会服务职能,助力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十四五”期间,淮阴师范学院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淮安新发展格局,打造服务新平台,在服务淮安高质量发展中体现价值,创造业绩。坚持创新驱动,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学校将进一步汇聚专家团队和高层次人才的科技创新力量,把学校建成服务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人才库”“科技库”,做到科技与经济融合、教育与产业对接、人才与发展匹配,促进培养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创造服务淮安高质量发展的新贡献新优势。坚持服务需求,主动对接淮安“333”主导产业体系。围绕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服务淮安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重点支持对人才培养贡献度大的基础学科,优先建设对科学研究支撑度高的特色学科,着力扶持适应淮安需求的应用学科,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优化服务的结构与层次。大力实施“百名博士进百企、驻百村”工程,努力在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态文旅、特优高效种植、特种健康养殖、特色生态休闲等方面,培育一批区域重点创新领域和新兴产业,服务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政府决策的产学研项目。坚持科学精神,充分发挥决策咨询作用。进一步加大高端新型智库建设力度,重点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文化创意、教师教育、市域社会治理等具有集成优势的高端新型智库,重点建设淮安电商学院、淮安乡村振兴学院,发挥好智库与科研平台在战略研究、技术服务、舆论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加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和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建设,深入开展教师教育、基础教育领域的前沿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强化对区域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引领示范,努力把淮阴师范学院建设成为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决策咨询高端智库、区域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教师教育资源中心,全力服务“学在淮安”品牌建设。

(朱汉清 作者系淮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融媒体编辑:高尚杰

责任编辑: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