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潘宇:全国十佳农民画家

核心提示

“农民画,画农民,农民画画画农民”。这是潘宇几十年来一直秉承和坚守的。

潘宇今年56岁,从事现代民间绘画40多年,作品曾获全国农民画大赛金奖4次,银奖、铜奖、佳作奖、优秀奖等46次,蝉联江苏省农民美术书法大赛第三届至第八届一等奖。作为博里农民画的中坚力量,潘宇说:博里农民画,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会发挥更好更积极的作用,也会创作出更多具有乡土气息又有时代感的民间绘画精品。

学画 求知若渴到痴心

在和潘宇交谈中得知,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四五岁时就拿柳枝、豆秸、贝壳之类或者墙上、地上,或画啄食的小鸡,或画水中游弋的鸭鹅,或画空中飞翔的小鸟,或画追逐的狗猫,或画在一起玩耍的小朋友,或画在农田里劳作的人们……记得7岁那年,大年三十,他父亲用石灰水把家墙上刷得白白的,上街买年画、对联去,可等他回家,看到的黑木炭这边画的是一群欢快的小鸡,那边是荷花塘中的戏水家鸭,而这块是皮闹的孩童,那块是夸张的老虎、水牛、山羊……父亲见了又好气又好笑,而心里却很高兴。叮嘱潘宇画画在纸上或在地上。然后,他爸又用石灰水把墙刷白,不要紧的墙上就没有刷白,时常蹲在那儿欣赏潘宇的画。

潘宇说,他稍大点后,看到村上有人照画样绣鸳鸯枕头套、虎头鞋、虎头帽;老木匠在面子床木板面上,用墨绘画成石榴结子的图案,或在门楣上绘成龙凤呈祥图案;泥瓦匠在砖上刻五福临门、福寿图、八仙过海;还有纸扎手艺人、捏糖手艺人等等,他们绘画、刺绣、剪纸、捏糖技艺手法,给他画画有很大的启迪。即使现在看到这些场面,他还会驻足看上几眼。进了学校门,有美术课,他更高兴,老师总会多发些美术本子给他。

1978年,15岁的潘宇第一次参加镇文化站举办的美术竞赛,得到了时任文化站站长朱震国老师的指点和系统指导,从此与博里农民画结下不解之缘,1979年成为博里农民画首批作者。而此时的潘宇,他有着更大的理想、更高的追求,他要通过画笔把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农业、农民,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在人们面前。

潘宇说,自打他喜欢上画画,画笔、画本随身带,看到有画意的场景,就速写,他现在家里画稿堆起来,比他人还高,曾有人出高价买回去收藏,他都舍不得卖。被文化部选定出国展览的《农民小世界》,就是他在平桥看到农民在俱乐部活动的场景,速写下经过深加工后画成的精品。为买《芥子园画册》,把吃午饭和乘车回家的钱都没留分文。这么多年来,他为构思、画画、上色,都要到夜间12点以后才能睡觉,有时到天亮。

作画 乡土情怀寄妙笔

潘宇说:“民间绘画”是一个艺术群体,由于地理,环境、民族、地域传统风尚不同,民族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的差异,全国各地先后出现风格各异的“民间绘画”艺术群体,统称“中国农民画”。潘宇经过多年创作实践,他总结出要“立足乡土、学习民间、广为借鉴、顺其自然、不断更新”的创作经验和原则。

“立足乡土”:保持地方乡土特色,是保持农民画特色的主要标志。潘宇作品有反映本地岁时佳节、节日民俗生活的《二月二》《元宵节》《踩高跷》等,摒弃了低级庸俗,画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民俗场面;反映乡村恋爱婚姻的《月色浪漫》《夜曲》《月是故乡明》等,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自己意中的艺术美,描绘民情醇厚的婚嫁习俗,美好纯真的婚恋情感;反映农村现实生产生活的《小村节日》《春天的歌》《冬季运动会》等,那浓郁的乡情乡貌无不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有专家说,潘宇农民画之所以越画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主要是作品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

“学习民间”:从民间刺绣、剪纸、蜡染等民间艺术中,吸取艺术养分,是潘宇多年来一直坚持的。画作《春》《硕果累累》《鱼塘晨韵》等,借鉴了刺绣的人物花鸟变形、夸张手法,利用刺绣表现技巧和色彩的配制方法,画面富丽堂皇,具有典型的刺绣民间艺术特色;画作《暮归》《丰年水乡》《小村》等,运用了剪纸的艺术语言;画作《晚唱》《晒毛毯》等,从民间蜡染工艺中吸取营养;画作《渔光曲》《春雏》《水嬉》等,运用了剪贴的表现手法;画作《罱河泥》等,则借鉴了民间宗教画的色彩等等。潘宇将民间多种艺术的造形、构图、色彩巧妙地融汇入自己画作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广为借鉴”:吸取中外艺术的精华,使农民画从单一化的艺术形式走向艺术的多样化。潘宇说,农民画一开始是从国画、年画的单线平涂中发展起来的,单一化的表现手法会导致艺术的僵化。画作《牛市》《荷塘月色》运用了渲染手法和民间造型及色彩;《拂晓》《晨曲》运用了野兽派色彩和线面结合的构成手法;《牛妹》运用了国外雅拙艺术的表现形式;《乘凉》借鉴了汉画像石的表现技巧等。

“顺其自然”是潘宇作画的又一基本经验。潘宇说,他没有经过太多专业绘画训练,但他自身有一种原始、朦胧、潜意识的绘画本能。几十年来,受到本地民间艺术的熏陶,现代文化、民间艺术长期积淀下来的造型规律,审美情趣和现代派绘画的种种特点,与他自身潜意识的童趣、雅拙的造型特点达到某种契合。从他的画作中看出很多不可思议的“怪”现象。如《织网》没有透视现象,而是反透视,网是近小远大,四周采取鸟瞰的全方位构图;《小康村里致富忙》的人物在平面上有大有小;《赶街》的人手脚可以随意安排,画一个侧面的人可以画成正面的眼睛;《赶集去》又有犷古、空渺、浩瀚的虚幻感;《哺》《采藕》《稻草人》那随意性的人物夸张变型,又似儿童画的童趣雅拙;《月出》有原始的神秘气氛。这种童趣、雅拙、神秘、虚幻的审美意蕴,这种自然、古朴、单纯的美,这种不受拘束的随意造型和赋彩的自由,正是我们现代民间绘画要寻求的真谛。

“更新观念”:也就是思想上的不间断更新。潘宇的画作在紧跟时代的脉搏跳动。如《青春韵律》描绘了农村的新变化,画面富于浪漫情调;《春日花市》则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意识的改变;《送宝下乡》是描绘农民学习科技致富的场面。潘宇他把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感受,通过一幅幅画作呈现在世人面前。

传画 不辞劳苦内外忙

采访潘宇时,他的儿子潘凡正在伏案创作农民画新作,他的妻子徐玉兄(江苏省首届妇女手工制作刺绣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淮安市工艺美术大师)在旁刺绣潘宇的一幅获奖画作,他7岁的活泼可爱孙女潘辰也在和奶奶刺绣。

作为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潘宇,在谈到博里农民画的传承时说:“十分感谢博里农民画的组织者、辅导者、我的恩师,现77岁高龄的朱震国先生多年来的无私奉献,没有朱老师,也就没有博里农民画。”博里农民画要发展,必须內抓画师的培养,外抓画作的宣传。博里农民画原有四十几位画师,有的岁数大、身体不好,有的外出打工,画不了。发展画师队伍是传承博里农民画的首要问题,他们正在实施五年培养计划。潘宇从去年春天在他老家博里村进行授课,从农民画的最基础知识讲起,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画,动物、植物、树木、人物造型、色彩等等,结合农民画画作全面讲解,进行创作的系统训练,从构思、构图、草图、小稿,到正稿,再到上色等创作流程。经过近二年时间的培训,把30多位种田人从不懂农民画、不会握画笔、不会着色,培训成独立作画的画师。今年淮安区残联在博里养老院开办残疾人农民画培训班,潘宇手把手教他们。经过他耐心细致、独特的教学,现在已经有20多位残疾人能单独作画。他培养残疾人画农民画的善举,得到了省市区残联的高度评价。

为了博里农民画更好传承和发展,潘宇则积极加大博里农民画的宣传,近十多年来,就组织参加国展、省展、市展等30多次,有300多幅作品参加展出,其中有180幅作品获奖。潘宇他还利用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现场作画,宣传中国博里农民画。

潘宇说:博里农民画,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会发挥更好更积极的作用,也会创作出更多具有乡土气息又有时代感的民间绘画精品。(徐怀庚)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