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江苏淮安区:多彩文化惠民 为百姓幸福“加码”

淮剧进公园表演

古镇悠悠,运河汤汤。幽深的百年府署与恢弘的漕运博物馆相对而立,城市东北角的高楼与西南角的老街相映成辉。70年发展,淮安古城变了,变在面子上,更变在里子里。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翻开历史档案,1949年的淮安,文化场馆屈指可数,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无从说起。把时间轴拨回当下,淮剧、泾口高跷、流均舞狮、平桥舞龙、席桥花船、季桥诗歌、博里诗词……端到群众面前的文化大餐不胜枚举。

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颁奖典礼现场

文化需要承载空间,伴随着建设的步伐,一大批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城区、镇街、社区:区文化馆获批国家一级馆;区图书馆创成省级古籍收藏单位,建有13家分馆,建成数字农家书屋86家;建成数字电影固定放映点110个;建设了333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造了农村“十里文化圈”、城区“十五分钟文化圈”,建设了一批“文化机关、文化社区、文化小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开展了淮剧、“十番锣鼓”等民间文艺进校园、进小区、进村居、进广场活动,开展了“情满淮安”文艺巡演、文化进万家、文化“四送”等活动。不断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让人民群众拥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农民画家潘宇在创作博里农民画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引领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风气。淮安区历来重视文艺事业发展,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还先后设立全国性文学大奖“袁鹰文学奖”“吴承恩长篇小说奖”,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推动了各个艺术门类“百花齐放”。

在此背景下,淮安区的文艺事业收获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先后摘得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民间艺术(绘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等桂冠;大型淮剧《半副对联》入选淮安市“双名”工程项目,荣获淮安市“五个一”工程奖;仇桥杂技在大剧院举行专场汇报演出;成功举办了首届“漕运杯”全国邱心如女性散文大奖赛;博里农民画家潘宇第三次荣获全国大赛金奖,1200多幅作品参加国内外绘画展览和国际文化交流;长篇报告文学《天路淮军》被江苏省作协列入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题材文学作品创作工程”项目……

百姓戏台乐百姓

淮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拥有1个国家级项目、7个省级项目、31个市级项目和78个县区级项目,涉及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戏曲音乐等34个种类。为了让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淮安区投入10多亿元精心打磨河下古镇,将全国最长的古石板老街打造成非遗一条街,邀请非遗传承人进驻,免费提供场地和便利条件。走进河下古镇非遗一条街,“淮安茶馓制作”“博里农民画创作”等20多位非遗传人的“绝活”让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大开眼界。

如今,非遗保护与传承已然成为淮安区人的“文化自觉”。非遗正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社会,让群众的生活更加多彩。淮安区,一座文化古城正在以新的姿态走向未来。(黄洁 王洪斌)

图片由淮安区委网信办提供

融媒体编辑 胡凌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