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志愿服务更吸引人留得住人?市人大代表建言:完善激励机制,让志愿者更有获得感

近年来,我市志愿服务事业迅速发展。截至2019年年底,我市注册志愿者已超百万人,各类志愿服务组织3500多个。不过,相关制度不够健全,激励政策作用发挥欠缺,成为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两会”上,多位市人大代表就此发表了看法,提出了设想方案。

现状:相关制度不健全,志愿活动存两种倾向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这令市人大代表、淮安市高良涧小学副校长邓红倍感振奋。

作为江苏省示范性志愿服务组织——洪泽区水上百合志愿者协会发起人、全国最美志愿者、已在志愿服务领域“长跑”七八年的邓红,深感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提升淮安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十分迫切。

“近年来,我市志愿服务事业在志愿者数量、参与群体、服务领域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在扶贫济困、环境保护、无偿献血等领域发挥了排头兵作用。与此同时,该领域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邓红说,这主要体现在公民志愿意识有待提升,激励政策作用发挥欠缺;相关制度不够健全,志愿者权益难以保障;志愿服务培训不足参与率不高,缺乏常态化的教育培训等方面。

“为什么现在志愿献血的参与度那么高?‘献血法’规定,献血达到6000毫升可以凭证件享受终身免费用血、免费乘地铁、逛公园等福利。这一激励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邓红说,现在我市的志愿服务活动存在两种趋向,一部分志愿者热情不高,只想“露个脸”;另一部分志愿者很积极,自愿奉献时间、精力等,却没有较好的政策渠道去体现服务的价值,即使有激励平台也难以操作实施,未能形成持续激励、有效激励的链条和社会支持网络。

建议:精神物质激励相结合,引进来、留得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滚动实施十件要事,‘全力冲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其中一件要事。”邓红认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如能激发全员参与公益,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升,“可否尝试用公益积分、星级兑换或享受相应的福利来激发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持久性和荣誉感呢?”

对此,邓红建议,首先要明确对志愿服务及评价标准进行认定。由市文明办做好顶层设计,出台公益积分、评定星级志愿者细则及监管制度,对配合公益积分兑换福利的单位或者企业给予政策嘉奖。其次,与各职能行业对接,争取激励机制效益最大化。

“可以将志愿服务与教育、评优评先优先、公共场所及景区优惠、医疗便利服务、交通优惠服务、兑换养老优惠、影视福利等‘挂钩’。”邓红说,建立多渠道、社会化的多元筹资机制,通过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倡导、鼓励社会各界配合激励机制的实施,同时吸引更多的工商企业、社会机构、公益基金加入志愿者服务回馈激励的资源网络。

物质福利之外,还应探索更多精神上的激励办法。“我们海事所虽小,只有9个人,却‘带’出了80多名志愿者,被评为全国学雷锋示范点。”市人大代表、洪泽区地方海事处马浪岗海事所海事员孙成斌说,这主要是靠身边人的影响和带动。

市人大代表、淮安区宣传服务中心网宣科副科长黄洁也表示,“这可能就是常说的‘好人效应’。”她认为,志愿服务精神的本质并不偏重于物质,如果说物质激励能够暂时吸引人“进来”,那么后期要将人“留住”,更多还在于精神上的鼓舞和感染。物质和精神激励机制应当是互相促进的。

黄洁说,要想鼓励大家开展志愿服务,就要让受帮助的人和志愿者都有获得感。“淮安区出台了有关‘道德模范礼遇’的文件,就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机制,值得推广。通过评选鼓励大家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让获评者产生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另外,黄洁设想,也可探讨从市级层面建立相关机制,加强全市志愿者队伍之间的融合。“现在很多单位都有自己的志愿者队伍,但大家‘互动’得很少,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相信能更好发挥‘1+1>2’的效果。”

融媒体记者 何弦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