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根本途径是加强社会建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是做好新时代社会建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于社会领域的制度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部署。

加强社会建设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

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面对经济下行、收入差距反弹等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

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十九大报告将民生“五有”加上“幼有所育、弱有所扶”以后,拓展为民生“七有”,这样的安排基本上覆盖了每个人生命全周期的重要方面。这意味着新时代的民生与传统意义上的民生相比有所不同,追求的是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人民福祉,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并且从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部署一系列重点任务。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因此,要通过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兴办公益事业。形成政府与“新社会组织”多元主体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共同协商的多元供给格局,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和质量,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整体优化。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新中国社会建设七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统筹推进,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要不断完善发展机制,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发展中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民生相关的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社会建设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社会治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范围更广、层次更高,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社会治理呈现出复杂多变、关联性强的局面,仅仅依靠党委和政府难以实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需要动员各方,共同参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方向和路径。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治理始终是社会治理的核心。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治理制度,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二是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三是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和国家安全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面对当前异常复杂的国际形势,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提高防范抵御国家安全风险能力,确保国家安全。许宁 中共淮安市委党校)

融媒体编辑 潘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