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江苏淮安区:人脱贫、村出列 “靶心突破”聚力攻坚

       “近年来,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重点难点,聚力靶心突破,深入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实现了人脱贫、村出列的攻坚目标。”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扶贫开发服务中心主任赵建成说。据了解,截至目前,淮安区累计实现11.65万名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37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8万元以上并达新“八有”标准,高质量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十三五”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

聚焦“人脱贫”,丰富“脱贫举措”

“精准脱贫的目标是贫困群众,所以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让贫困群众脱贫出列。”赵建成说。据介绍,围绕“人脱贫”的目标,淮安区主要是在四个方面做好文章。一是结对帮扶促脱贫。淮安区依托阳光扶贫系统平台,落实全区9506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33450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做到帮扶对象、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三精准”。二是收益分配促脱贫。近两年,淮安区累计整合各级帮扶资金6262万元,分别实施了钦工鸽舍项目和苏嘴、漕运两镇现代生猪养殖等千万元以上产业扶贫项目。项目年收益率均在8%以上,年收益资金达556.63万元,带动了3.97万名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增收。今年该区又统筹整合省市各类帮扶资金和区财政配套资金7110万元,正在实施智能装备产业园3.2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项目。项目建成运营后,可带动5535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从中受益。三是政策兜底促脱贫。淮安区积极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大力实施“兜底救助”“医疗救助”“学困资助”等帮扶举措。从今年7月1日起,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增至每人每月610元,年低保标准超过省定脱贫线1320元。四是就业创业促脱贫。针对低收入人口就业需求,淮安区对低收入农户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改物质接济的“供给式”扶贫为技能提升的“生产式”扶贫,把“体力型”劳动力变成“技术型”劳动力。去年以来,共举办就业技能培训80班次,培训学员3400人次,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据统计,截至目前,淮安区38093户11.65万名低收入人口已实现全部脱贫,其中,通过政策兜底脱贫17990户32121人,开发式脱贫20103户、84424人。

钦工镇鸽舍项目

钦工镇鸽舍项目

聚焦“村出列”,强化“村级增收”

“这几年,我们以村为单位,不断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实行项目化管理和月推进制度,37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已经全部达到省标出列要求。”赵建成说。一是集成综合改革促增收。从2018年开始,淮安区整合五项农村改革试点资金2800万元,从324个村(居)中遴选出6个重点村,集成整合了中央财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产业扶贫、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等五项工作,着力帮助低收入农户脱贫、经济薄弱村出列,累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独具淮安区特色的“脱贫、富民、壮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2020年淮安区按照“扩面、提质、增效”的思路,将再拓展15个村实施集成综合改革。二是项目带动促增收。淮安区统筹整合省市各类涉农资金2440万元,在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新建10个连栋大棚,并与省农垦集团合作实施园艺种植示范基地产业帮扶项目,带动该区种植西瓜1.5万亩,包菜1.2万亩,红椒0.8万亩。积极整合省委帮扶工作队后方单位帮扶资金和产业富民资金533万元,在苏嘴镇章集村兴建高标准猪舍项目,项目年收益50.6万元,收益涉及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村平均收益10万元以上。三是产业发展促增收。该区突出富民产业引领,重点实施了百斯特蔬菜生产及初加工建设项目和车桥镇芡实生产加工等产业富民项目,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同时,积极围绕“南水生、北瓜果、中园艺”的产业发展思路,推进渠南片各镇重点发展芡实种植加工和稻虾共作等水生产业,渠北片各镇重点发展瓜果及林下经济,中间地带(城区周边)淮城、河下、山阳等街道发展蔬菜、花卉苗木产业。淮安区计划到2021年全区稻虾共作总面积达到12万亩,芡实规模种植面积达15万亩,有机稻米种植面积达30万亩,高效蔬菜、花卉苗木达3万亩。四是资源整合促增收。淮安区推动引导所有的省市定经济薄弱村,今明两年各集中连片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并优先安排各类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村集体每年可向本集体以外的承租方收取每亩50元左右的基础设施使用费和服务费,土地整理后沟渠、田埂等溢出土地及收入归村集体所有,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张攀江 管其兵)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百斯特蔬菜种植基地


融媒体编辑  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