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意值 激活产业链 织密保障网 淮阴区聚力攻坚强势推进农房改善

3月27日,淮阴区2020年上半年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项目集中开工。全区27个项目拟年内竣工,总投资53.76亿元的45个项目可改善1.5万户农户住房条件。

“牢固树立责任导向、系统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用情、用心、用力加快推进农房改善,把每一个项目建设成为精品工程、民心工程、安全工程。”淮阴区委书记董国喜说。近年来,该区紧扣规划设计、项目建设、机制保障等环节,听民意、优布点、提质效,强势发起农房改善项目集中攻坚行动,农房改善工作呈现全新态势。

精细规划设计

提升“民意值”

“在建筑面积基本不变的条件下,要考虑相同面积多种户型的搭配,让群众有最好的选择。”“整个项目占地面积较大,在道路系统和配套设施设计上要再精细,用心提高群众居住体验。”“适当调整利用项目区域内的自然水系,尽量保持地方风貌,留住乡土风情。”3月27日,在淮阴区组织召开的农房改善项目评审会上,来自工程和设计领域的3位特邀专家,连同区级各相关部门就三树镇联盟村农民改善意愿调查情况与方案设计方展开交流,并把方案设计里的“民意值”评定作为政策性、技术性评审的前置条件。

该区在农房改善项目参加市级评审之前,前置区级和镇村两轮预审,通过前置预审,听取区、镇、村、特邀专家、设计单位、建设方六方意见,把农房改善政策送下去,把群众诉求带上来,有效提高市级最终评审认可率。在区级评审中嵌入民意评审,将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量,对每个新建项目进行“10+N”评定。评定中,每个新建项目必须具备规划选址、方案设计、建设标准、产业配套、社会治理、群众满意度等六个方面的10个以上特色优点,通过对新建项目进行评定,彰显群众意愿,让农房改善的初衷本意鲜明地体现在特色优点上。

精心编排布点

激活“产业链”

依托产业布项目、依据项目壮产业,淮阴区围绕产业联动、镇域联动、片区联动精心编排农房改善项目,形成产业集聚优势、集群优势。

春暖花开美如画。近日,在刘老庄镇记者看到,红色大道两侧的精品苗木园、碧果园、草莓园、红色文化主题体验园等农业及关联产业项目园区次第展开,不少游客到此采摘游玩。随着道路延伸,在金色的油菜花掩映下,银猫社区一排排崭新的二层小楼格外醒目。“以前,村里都是土路,刮风一身灰,下雨两脚泥。现在好啦,一出门就是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天然气管道通到了家里。出门几分钟就是商业街和上班企业,生产生活都方便了。”新入住的银猫村村民汪华对搬迁后的变化有着切身体会,与汪华一家一批通过搬迁安置实现改善的农户有200多户。除了银猫社区,该镇正在实施友谊社区、后河社区、同心社区、姜庄社区等7个农房改善项目。通过农房改善,全镇耕地集中流转率已近八成,进一步实现镇村布局优化、土地流转集中化、产业发展规模化。

围绕“三农”发展,精心编排项目布点。据了解,该区正在实施的45个项目中,包括集镇新建类型17个,乡村新建类型16个,依托老村提升扩建类型12个等三种项目类型。项目选址按照“两近三靠”原则和产业集聚导向,科学选择高中低三种建筑类型,满足不同农户安置需要。灵活采用平台代建与统规自建两种建设模式,引导群众进城入镇留村,激发农户热情,实现真改善。通过项目类型、建筑类型、建设模式的总体安排和科学实施,有效引导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要素集聚,逐步形成规模效应、价值链条。

精准统筹推进

织密“保障网”

机制激发出动能,动能转化成质效。建立健全农房改善体制机制,从而为农房改善提供机制保障和不竭动能。

“登录‘一户一档’信息系统,点开目录,全区所有改善农户的搬迁安置情况一清二楚。”淮阴区农房办档案信息管理人员介绍说,自3月初全省信息系统启用,淮阴区迅速组织业务培训,安排专人负责业务指导、系统维护、数据校核。目前,淮阴区3个建成项目和2675户改善农户信息录入和比对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纳入动态管理。与此同时,新一轮信息采集前期准备工作正在展开。

专人专班负责专项工作,专项工作接入模块管理形成机制联动。该区把改善农户信息系统纳入农房改善数据库,成立档案数据管理科室,专门负责信息统筹,形成淮阴区农房改善信息管理体系,并作为“1+X”政策体系的重要模块,参与体系联动。通过制定农房改善工作实施意见,打造政策体系中的“1”,牵头抓总,形成政策体系主干。建立“X”项具体体系,分别对各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实化,过程把控:建立方案设计单位成员推荐比选体系,提升方案设计水平;建立清单规程图文比对体系,加快手续办理提升办结率;建立“区级统筹保障、平台融资建设、区直牵头办理、镇(街)主体落实,领导会办、跟踪督查”组织体系,提升工作协调力度。随着“1+X”政策体系的高效运作和不断完善,淮阴区农房改善工作质效显著提升,呈现全新态势。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张祥

融媒体编辑 曹盈

通讯员 史栋梁 颜嫣 祁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