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江苏盱眙:“点穴式”扶贫圆群众致富梦

“目前,共有14家省直单位先后到黄花塘开展对接帮扶,我们镇共落实扶贫项目22个,总投资2.6亿元。通过政策扶持及产业引导,2019年全镇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22个低收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超18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有7个……”谈起“点穴式”扶贫工作成效,盱眙县黄塘镇党委书记朱亚如数家珍。自2016年盱眙县黄花塘镇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点穴式”重点帮扶单位以来,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农村工作全局,扎实推进各项精准扶贫工作。

项目扶贫强基础

“我现在除了自己的几亩地之外,村里还给我以入股形式参与‘虾稻共生’基地分红,每个月大概有2000元的收入,这就足够一家子的生活开销了。”今年53岁的吉明成的言语中无不透露出对政府的感激。“如果不是遇上政府的好政策,不是镇、村两级政府对我进行帮助,我就是要饭都跑不过别人,因为我还要拖上老老小小的一家子呢,更别说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了。”吉明成原本带着一大家子住在塘边的一个自搭小棚子里,他的妻子患有先天性残疾,儿媳妇患有红斑狼疮,两人均无劳动能力。屋漏偏逢连夜雨,他唯一的儿子也因车祸离开人世。

“我们这里规划了集中居住区,政府考虑到我们家的情况,优先让我们住了进来,连这屋里的装修都是政府出资,前前后后给了我四万多块钱。”说起这些,吉明成眼眶含泪,这泪水是对扶贫政策、村镇干部的感激。面对这样的家庭,镇、村两级政府研究决定,优先让吉明成一家住进芦沟村集中安置小区,及时给他办理了低保,免除了两个孩子学习的所有费用。

吉明成居住的小区是黄花塘镇芦沟村的集中居住小区,一期规划住户214户,已全部入住,二期规划108户,已有25户入驻。“下一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资金,给这个小区路面浇沥青、种花木、增设路灯。”黄花塘镇镇长张娟口中的资金,来源于省水利厅的扶贫专项资金。“点穴式”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省水利厅投入3400多万元实施芦沟、新街2个村“幸福库区、美丽家园”项目。省住建厅投入240万元打造芦沟“美丽乡村”,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省林业局投入200万元,实施植被恢复项目,计划为瓦屋村、绿化村实施核桃套种中药项目,用两年时间把16个村(居)全部打造成绿色示范村。

产业扶贫补短板

“清晨,村民就在田里用挖掘机挖虾沟,为投放小龙虾种苗做好准备,明年可以卖出好价钱。”该镇芦沟村党总支书记王天华向前来考察的上海客商介绍道。

“投入少,技术简单,效益高,小龙虾成了我们脱贫致富的希望。”王天华告诉记者,近年来,黄花塘镇芦沟村已经流转出近6000亩地,用于虾稻共生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集种植、垂钓、餐饮、观光、农事体验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产业园,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这是黄花塘镇实施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因考虑到现阶段大多数农民增收致富还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大农业”的现状,黄花塘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推动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生态龙虾、健康畜禽等特色农业。目前,该镇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建设3万亩绿色稻米基地、2万亩稻虾共生基地,引进投资5亿元汉世伟循环农业等一批项目。省农科院结对帮扶五星村和小河农业项目,编制全镇产业扶贫规划,成立黄花塘博士工作服务站,规划建设黄花塘产学研基地,助推绿色产业发展。省扶贫办、财政厅投入2000万元帮助兴建黄花塘镇养殖小区,为村集体和低收入户每年增收200万元。省发改委帮助落实千亿斤良田项目1万亩;投入300万元帮助太粮米业落实技改资金。

整村脱贫赢民心

“砂石路变成沥青路,路面又变宽了,这多亏了各级部门的帮扶,感谢这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单位!”黄花塘镇耿公村的村民丁晓云说起现在的生活环境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耿公村离镇上5公里,交通不便,毗邻岗村居委会,以前没有像样的路,两个村之间的往来因此受阻。“坑坑洼洼的砂石路,遇上下雨天,道路积水,走路都成问题,我们到镇上办点事要走大半天,别提致富奔小康了。”说起过去,村民陈春武满脸无奈。

几年前,温氏集团在黄花塘镇建设了种鸭场,效益很好,想扩大养殖规模,再建一个蛋鸡场,但看着又窄又破的路面,企业负责人犹豫了起来:“车子开不进去,材料拉不进去,运费成本也高,鸡养大了也不好卖”。如今,再次走进温氏企业,蛋鸡场正在有序运营,年产商品蛋1.8万吨,年产值可达3亿元,可提供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就业岗位120个。

这一切的变化,归结于省扶贫办、交通厅投入2400万元,县政府支持配套经费3000多万元建设的黄高路。它的建成通车,为沿途耿公、五星等6个村的村民出行和汉世伟、温氏等企业产品运输提供了便利。

近年来,该镇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亲切关怀、省直部门的对口帮扶下,实现了由“默默无闻”到“广泛关注”的可喜变化,老区发展得到省市两级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使全镇上下更加坚定了脱贫攻坚的决心和实干争先的斗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典范雏形已然显现。(丁文)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