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摊经济”为获得感增温

“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中央文明办对于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做出的这一调整,无疑是促消费、稳民生的有力举措,有助于“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地摊经济看似微不足道,而且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等内容作为文明城市测评的重要指标,通常是清理整治的对象。其实,地摊经济不仅是经济问题、城市治理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诚然,摆摊占道经营影响行人车辆通行,有碍市容市貌,但小摊点里却蕴藏着大民生。地摊虽小却一头连着小商小贩的生计,一头连着普通市民的生活。对地摊经济网开一面,事实上也是在为群众获得感增温。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地方经济严重受创,就业形势严峻。而地摊经济相对来说具有创业门槛低、商品价格低廉、贴近群众生活等特点,对于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有着天然的优势。此次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就建议,在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释放出“地摊经济”的活力。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为地摊经济拓展生存空间,无疑能起到促进“六稳”“六保”的积极作用。

此前,成都率先出台政策,允许商户商贩临时占道经营。截至5月21日,共增加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748个,流动商贩经营点17891个,保障了超8万人就业,直接或间接增加了10万就业岗位,推动餐饮业复工率快速攀升至98%。实践证明,地摊经济以其投资小、无租金等优势激发群众致富动力的同时,更对许多日常所需工业产品及农产品有着超强的带货能力,可以有效稳定就业、刺激消费、恢复经济,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具精气神。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实上也正是文明创建的奋斗目标。对地摊不应有一禁了之的“懒政”,但也要下足绣花功夫,避免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可以“练摊”但也别随地“练摊”,以及经营时的扰民、收摊后的清理,包括售后的服务跟进等问题,既检验着经营者的素质,更考验着治理者的精细化管理能力水平。分时分地分业态,同时做好信息登记跟踪管理,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如此方能激活地摊经济“一池春水”,不断为群众获得感增温。(段宗科)

融媒体编辑 童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