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需要理性看待“发展不平衡”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指出,要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

发展不平衡不代表“不小康”。全面小康是我国既定的整体发展目标,也是必须要完成的目标。整体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个体目标的完成。由于个体目标本身存在多样性,如行业不同、主体不同、分配方式不同、原有差距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等等,在这种条件下,个体目标即使完成,也必定会存在不平衡的现象。这是客观规律,我们无法回避。而这种个体的不平衡反映到整体目标上,也就产生了整体的不平衡。因此,发展不平衡并不代表不小康或者不是全面小康,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这种良性的不平衡反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发展和政策调整,使全面小康建设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科学把握不平衡的发展程度。尽管这种良性的不平衡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但是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也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谨防良性向劣性转变。要缩小群众收入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不断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活力。为“地摊经济”松绑,让城市重新回归烟火气;打造“夜经济”品牌,撬动夜间消费市场;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让资金直接惠企利民……我国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经济收入的不平衡需要逐渐调节,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这并不会阻碍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正视发展不足,努力补齐短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嫦娥探月、蛟龙潜海、神舟飞天、天河运转、大兴机场展翅、港珠澳大桥通车……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民生建设不断改善。然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不足。生态环境还需改善,空气质量还需提高,居民收入还需平衡,城乡差距还需减小,民生短板还需补齐……“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敢于正视不足和短板,才能找到准确应对的方法,才能在审慎中实现科学发展。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虚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立足实践,努力补齐短板。要理性看待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孙亚文)

融媒体编辑 童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