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艾香蒲处处忙 华夏儿女庆端阳

彩线轻缠,粽叶飘香,星辉斗转,汨罗汤汤。6月25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承载着中华儿女的美好愿望。

千年之前,楚国江畔,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曾发出感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对黎明百姓身处乱世的无奈悲悯,更是对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的苦苦追寻。千年之后,这种伟大而炽热的爱国情怀依然在中华儿女的胸中流淌。4.26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抗疫,扶贫干部在脱贫一线奋力攻坚,大国工匠身体力行创造航天奇迹,社区志愿者真抓实干推进复工复产……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这是对国与家的忠诚与担当。

端午节传达了民族气节,彰显了民族品质。气节二字说到底就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种矢志不渝的定力,分得清是非曲直,看得透人情世故,却能始终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在革命战争时期,无数的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勤劳的劳动人民不怕困难、艰苦开拓,为国家的发展建设、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正是这种气节造就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也是这种气节汇聚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动力。

端午节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吃粽子、赛龙舟、系彩绳、挂艾草……端午的风俗习惯没有淹没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而被传承了下来,且被赋予了时代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名片。一些文化风俗甚至融入了现代元素,借助科技手段走出国门,大放异彩。特别是在亚洲的许多国家,过端午、吃粽子成为了每年的习惯。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保护传统文化习俗,厚植文化发展根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责任和使命。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传统节日传承的不仅是一种风俗,而且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这种精神和品质是中华民族千年的积淀,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必须保护好,传承好。(文佳佳)

融媒体编辑 童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