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擦亮监督“探照灯” 护航脱贫攻坚战 淮安:“阳光扶贫”点亮精准脱贫路

涟水县保滩街道厉渡村建档立卡户严宝成,其妻身患残疾,父母均患有大病,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保滩街道了解情况后,选派街道财政所副所长徐志宏挂钩帮扶严宝成。严宝成有食用菌种植技术,但是启动资金是个大难题,徐志宏积极与镇村干部会商协调,帮助严宝成申请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用于食用菌生产,当年产生收益约2.6万元。2019年,严宝成种植食用菌2.5万株,实现收益5万元。严宝成不仅自己脱了贫,而且带领15户农民一起种植食用菌,获评江苏省脱贫致富奖。

在淮安,有4.6万名像徐志宏这样的帮扶责任人通过“阳光扶贫”APP与12.8万户贫困户结对。在这个小小的APP背后,是“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在起作用。“阳光扶贫”监管系统运行三年来,淮安从监督把准“入口关”、扶贫“过程关”、脱贫“出口关”,到监督推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落实脱贫“四个不摘”要求,努力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初步实现了贫困户“不掉队”、资金“不流失”、干部“不能腐”。截至目前,淮安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42.2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17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出列、3个重点片区和黄花塘革命老区面貌显著改变,3个省重点帮扶县区“摘帽”。与此同时,扶贫领域作风和腐败问题大幅减少,案件由2017年的360件下降为今年上半年的4件,其中2018年以来新发生案件只有5件。

擦亮“探照灯”

扶贫对象“精准点穴”

在淮安建档立卡户数据比对中心,一条红色预警信息引起了工作人员的关注。工作人员发现,淮阴区马头镇湖心村村民范某某拥有一辆面包车,并在市区购买了商品房,但仍然被列为建档立卡户。比对中心立即将这一情况报给了市纪委。经过实地核查,范某某是原村党支部书记范某、原村会计李某某的近亲属。最终,范某某被扶贫部门从系统中剔除,范某、李某某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就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过去,由于工作机制不透明,留下了暗箱操作的空间,真贫假贫缺乏有效的甄别手段。“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建立了建档立卡户家庭经济状况比对机制,与公安、民政、住建、地税等11个部门实现数据对接,定期比对身份、住房、车辆、纳税、社保、公积金等信息,对低收入农户进行精准识别,确保有限的扶贫资源用到最需要的贫困户身上。

“借助大数据比对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精准发现问题,擦亮扶贫监督的‘探照灯’,加大执纪力度,监督效果也经得起群众检验。”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袁安宝说,在2017年对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开展的数据比对中,共筛查出5.2万条存疑线索。对不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由扶贫部门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剔除。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对弄虚作假、失职失责的1568名党员干部运用“四种形态”进行了处理,其中80%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理,体现了宽严相济、精准科学的要求。

装上“防火墙”

扶贫资金“精准滴灌”

日前,记者点击“阳光扶贫”监管系统APP的“资金查验监督”按钮,一张总览表清晰地呈现了扶贫资金的来源、用途、拨付、使用情况,其中资金的金额、时间均有标注,即使是慈善捐款也归集在列。“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多、涉及各层各级,以前很难讲清楚、算明白,一旦被截留挪用就会严重影响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袁安宝说。因此,“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按照“各级各类、应进尽进”的原则,将分散在8个部门的31条扶贫济困资金线集中归集,实现金额、来源、用途、拨付、结余等环节的全口径、全覆盖监管。通过打造“1+3”资金监督模式,以资金管理为主线,串联扶贫项目、经济薄弱村、建档立卡户三个使用末端,实现资金运行全程公开、全程留痕、全程可溯、上下印证,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部门可以实时查看资金拨付、结余等情况,为扶贫资金装上“防火墙”。通过实时统计资金使用和收益情况,定期通过手机APP推送至市县“阳光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主管部门相关领导,倒逼各地将资金快用、用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扶贫资金滞留率由2017年初的46.9%下降到2019年底的1.34%。

2017年以来,为增强扶贫造血功能,市纪委聚焦产业扶贫,深化“3+2”监督推进机制,推动党委政府用好2.43亿元产业扶贫资金,实施83个产业扶贫项目,助推做大做强涟水芦笋、淮安芡实、丁集黄瓜等一批优势特色农业品牌。

从2019年开始,在省纪委的指导下,淮安还有针对性地对“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实施扩围升级,进一步扩大监管范围,将122项、173亿元涉农资金纳入平台,推动涉农资金监管全覆盖,放大监管系统综合效应。

确保“不返贫”

扶贫过程“精准监督”

今年4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特别是脱贫摘帽后“四个不摘”重大决策部署,市纪委出台《监督推进落实“四个不摘”保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方案》,并将各地、各相关部门落实“四个不摘”情况纳入主体责任季度工单,其履责情况同步到“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加强跟踪督促。

据介绍,市纪委督促扶贫部门构建动态监测机制,运用系统对全市已脱贫低收入农户开展在线预警监测,及时发现有返贫风险、临贫易贫户,由县区安排逐一核查、落实保障措施。同时,督促各地通过防返贫基金、防返贫救助、防返贫保险等多种举措,探索建立防返贫长效机制,守住返贫底线的“拦水坝”。2019年、2020年,淮安先后在“阳光扶贫”系统开发了“小额贷款”“阳光扶贫贷”模块,为建档立卡户和经济薄弱村创业发展搭建平台,提供融资渠道。同时,对贷款发放过程全程监管,对资金使用全程监督,保证发放一笔精准使用一笔。2019年,全市共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1650.93万元;2020年,“阳光扶贫贷”在淮安区开展试点,已向农户和合作社发放贷款222万元。

“‘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建设运行以来,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信息共享、指尖上的扶贫等词汇,成了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经常交流的话题。‘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不仅成为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监督执纪的有效载体,而且正成为加强农村村务监督、夯实基层治理的有效抓手,其工作理念、工作方式乃至系统本身正在向村务监督、‘三资’管理、农村党建、社会治理等领域拓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促进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袁安宝说,下一步,淮安将围绕脱贫攻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聚焦落实“四个不摘”、推进产业扶贫、构建防返贫机制、加强基层治理等重点,持续推动“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扩围升级,在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融媒体编辑 曹盈

通讯员 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