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才能“临危不惧” ——探访淮安“隐形冠军”企业“疫”路从容的秘诀①

【编者按】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

知难而进,堪称有“勇”;克难制胜,谓之善“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乃至进入“后疫情时代”,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不乏勉力强撑者,有的甚至一蹶不振。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报记者从4月底至7月上旬,用两个多月时间对全市7家“隐形冠军”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自疫情发生到国内疫情防控取得战略性成果,这些企业始终“疫”路从容,不仅未裁一员,且产能用足、马力全开。

这份从容,是侥幸还是必然,其背后是否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今天起,本报发表系列报道,解析淮安“隐形冠军”企业得以“疫”路从容的秘诀,以期为全市广大企业防控和应对未知风险提供参考。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来势汹汹。其对群众生活、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持续而广泛。从疫情发生之初,到国内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战略性成果,企业所遭受的冲击或大或小,仍未远去。

逆势前行,需要勇气与魄力,更考验智慧和实力。如何攻守、何时反击,对企业而言都是决定生死的必答题。令人欣喜的是,记者在对全市7家“隐形冠军”企业进行调查走访后发现,这些专攻一域的行业佼佼者,自始至今“疫”路从容,不仅未裁一员,且个个订单不愁、马力全开。而谈起“疫”路从容的秘诀,各企业“掌门人”虽说招数各异,但有四个字却被他们反复提及,那就是:未雨绸缪。

深“垦荒”广“积粮”

落户淮阴区的江苏中立方实业有限公司(简称“中立方”),2014年投产之时,国内的电容薄膜生产制造企业正身陷低谷,该领域的“高精尖”产品板块也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尤其是厚度为2.5微米的电容薄膜产品,国内需求全部依赖进口,生产技术一度被国外把控。

走出低谷,必须冲破国外垄断。2017年,中立方6名工程师历经10个月技术攻关,率先国内同行生产出2.5微米规格的电容薄膜,随即进入量产。

“看,这就是2.5微米的电容薄膜,厚度仅为头发丝直径的二十四分之一。”43岁的董事长陈银平兴奋地说,在国内整个行业已连续七八年不见起色的情况下,中立方凭借此次技术突破,坐上了“行业冠军”宝座,销售额年增幅保持20%以上。

头顶“桂冠”,陈银平却头脑清醒。企业创办以来,有一项做法在中立方一直保留:“一边‘积粮’,一边‘垦荒’。”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陈银平说:“我们所需的原材料,会提前备足四五个月的用量。”

这一招数,在疫情发生后,成了中立方的“救命灵丹”。“疫情一来,物流一度中断,原材料进不来,”陈银平说,“这么多年,我们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也因此,春节后复产以来,中立方的车间人未停工、机未停歇,年前接下的20多家重要客户的订单,无一被耽误。“今年尽管大环境艰难,但我们的年产值不会比去年差,至少1亿元。”陈银平对此成竹在胸。

发“寸劲”打“长拳”

如果说,中立方“疫”路从容得益于“手中有粮”,那么,位于金湖县的金石机械集团(简称“金石集团”)疫情面前“稳若泰山”,则应归功于“卧薪尝胆”的坚毅十年。

创建于1960年的金石集团(前身为金湖机械厂),主要生产油气钻采设备,是中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行业标准制定者。去年,金石集团实现总产值20亿元,居国内同行业之首。

江苏金石机械集团生产车间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早在10年前,金石集团已开始“左右开弓”:一边运足气力发“寸劲”,搞产品研发;一边跳出国内竞争对手的“包围圈”,转而瞄准国际市场,尝试用代工的方式“打前站”,让产品走出国门,并率先国内同行通过了国外相关石油协会认证。

2010年,已拥有产品自主品牌的金石集团,果断将发展的步伐迈向了非洲北部——欧佩克成员国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利亚石油资源丰富,对钻采设备需求巨大,但同时也对参与竞标的钻采设备制造企业设置了“高门槛”。“竞标者首先要取得相关石油协会认证,其次要有为国际知名油服公司连续供货3年以上的经历。”金石集团北非项目部经理万洪杰说。

2016年,阿尔及利亚向全球招标采购石油钻采设备。金石集团闻讯而动,决心借此机会,将自主品牌打入非洲终端市场。然而,由于对自身产品定价过高,金石集团竞标失利,打出的这一记“长拳”随之“威力”丧失。

产品定价高,根源在成本居高不下。为此,金石集团组建起一支百人研发团队,投入研发经费600多万元,用3年时间攻关。

去年4月,机遇再次来临。阿尔及利亚又一次向全球招标采购钻采设备,包括金石集团在内的3家中国企业前往竞标。这一次,金石集团“一枝独秀”战胜对手。前不久,金石集团接到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正式通知:成功中标,将获得1亿元产品订单。这也意味着,中国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业自主品牌得以首次踏入非洲终端市场。

“疫情发生后,我们一季度也出现了亏损,二季度很快扭亏为盈,敲开非洲终端市场大门,让我们变得更从容。”金石集团董事长殷绎如气定神闲地说。

练“精兵”用“良将”

“应对风险,关键靠人,尤其在练兵、用人。”说话的是江苏威博液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威博液压”)董事长马金星。他的这一表述,可谓有感而发。

威博液压员工正在进行产品生产

威博液压地处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近5年来,其生产的液压动力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位列第一、第三。去年,威博液压销售额突破了2亿元。

“我的目标是再过10年,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马金星说,即便是今年遭遇疫情,自己的雄心壮志也不会改变,这种底气和信心,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自主培养的“人才军团”。

马金星有一个梦想:“把威博液压打造成‘百年老店’。”去年底,威博液压迁入了新厂区。此前,马金星已启动实施了人才“后浪工程”,300多名员工“大练兵”,在企业的舞台上“摔打”,有5人脱颖而出,具备“独当一面”的管理能力,年龄最小的只有20多岁。此外,另有20名员工展现出超群的经营才能。随后,新厂区被划分为5个事业部,由上述5名管理型人才“挑大梁”,担任各事业部总经理,20名“销售尖兵”则迅速兵分多路,开赴全国市场。

结果证明,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这支朝气蓬勃的“人才军团”,带给威博液压的不仅是“江山稳固”,还有纷至沓来的产品订单。马金星说,2月12日复产至今,企业6条生产线全部满负荷生产,预计到今年底,销售额可比去年增长4000万元。

去“掣肘”解“远忧”

通过调查分析,记者发现,淮安“隐形冠军”企业对外部风险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戒,前行路上做到了“走一步、看三步、想五步”。

江苏阿路美格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阿路美格”)和江苏视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视科新材料”)地处金湖县。在应对外部风险方面,两者并未从原材料储备下手,而是摆脱上下游企业的制约,自力更生打造全产业链。

阿路美格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场景

“我们是国内首家打破德国、日本技术垄断,主攻防火金属复合板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拥有各项专利126项,去年年产值2亿元,光是在迪拜市场的占有率就高达50%。”阿路美格总经理石维军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企业就着手全产业链布局,分别在张家港和金湖两地创办了从设备到原材料再到成品制造的上下游企业。“这步棋走对了,走得及时。”石维军说,疫情发生后,阿路美格没有担惊受怕,只管马力开足为手中的订单供货。

在国内,视科新材料是唯一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掌握了纳米防蓝光材料生产技术的企业,拥有26项国家发明专利,产品独霸国内市场,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疫情发生之前,其已密集“出招”,在产业链上游创立了全资子公司,中端创办了质检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下游则以镇江丹阳、南京为阵地,发展纳米防蓝光眼镜成品销售门店。

视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获得的专利证书(部分)

完备的产业链,为企业防控外部风险穿上了“铁布衫”。江苏视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胡琳告诉记者,疫情发生以来,公司不仅安然无恙,而且抓住了学校停课、网课风行期间学生对防蓝光眼镜的需求剧增这一机会,打了一个“漂亮仗”。

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综上观察,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无论是战略决策,还是战术运用,想要顶住外部风险突袭,企业唯有“未雨绸缪”才能“临危不惧”。

融媒体记者 王健全 杜勇清 季明稳 王舒

摄影 曹政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