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73岁老人靳翠兰:用奋斗创造小康生活

日前,淮阴区母爱公园的广场上,73岁的靳翠兰精神矍铄,与家人一起遛狗散步。行至一处雕塑旁,靳翠兰熟练地举起手机,为老伴拍下几张照片,并交代大女儿,“帮我洗成纸质照片放到相册里去”。从一穷二白到物质丰饶,靳翠兰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努力奋斗,带领一家人过上物质充裕、家庭和美的小康生活。

“建国初期,我家属于特别贫穷的那种。”靳翠兰回忆道,自己十来岁时,一家五口住在淮阴区张集村的一间茅草屋里,冬天漏风、雨天漏水。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靳翠兰磨砺出能吃苦、敢挑战的性格。

1970年,23岁的靳翠兰与一名下乡知青结婚,住进了婆家的瓦房。尽管仍然贫穷,但不再淋雨受冻的她第一次发现,生活中不止有苦,原来也有甜,这激发了她自己动手、改善生活的念头。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已经生养4个儿女的靳翠兰敢为人先做起了小生意。“当时物资普遍匮乏,卖什么都有人买。”靳翠兰告诉记者,老家的院子里有几棵梨树,秋天梨子成熟时,她摘下梨子熬成糖水,装进大锅挑到街边摆摊卖;冬天腌制酸菜,走街串巷叫卖。当其他村民按部就班地过着忙时种地、闲时打牌的生活时,她已经养成凌晨起床烤鸡蛋糕、做豆腐,推着平板车出门贩卖,回家再叫孩子起床上学的习惯。一年到头,靳翠兰总能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家人的生活也从那时开始有了起色。

1985年,靳翠兰家迎来知青进城的机会,于是她将孩子的户口迁入城市。但由于当时还没有营生手段,一家人仍然住在农村。上世纪90年代初,大女儿在城里找到工作,另外两个孩子也面临升学考试,靳翠兰决定举家进城。“刚到城里,什么都不会做,只能先跟着亲戚卖烟,维持生计。”靳翠兰说,仅用半年时间,她就摸清了进货渠道和销路,开始单干。上世纪90年代末,经过一家人的努力奋斗,他们在城里安顿了下来。

从摆地摊到开小卖部,从一包烟、一只打火机到整箱整箱地给客户供货,靳翠兰发挥自己不怕吃苦的精神,利用20年时间,实现从底层到中产的跨越。2009年,62岁的靳翠兰转让了位于淮海北路的商铺,并用省吃俭用半辈子攒下的钱,在淮阴区喜利达小区买下养老的房子,四个子女全都住在相距数百米的附近小区。

晚年的靳翠兰,虽然体力精力不如从前,但仍闲不住。儿子在南京创业,她不放心,每个月往南京跑一趟,替他忙装修、做家务。当被问道“忙了一辈子,有没有觉得累”时,她语重心长地说:“人生就应该这样,如果你总想着停一停、歇一歇,怎么能创造好的生活呢?国家从一贫如洗到繁荣富强,正是靠着大家的努力奋斗实现的。只要年轻人把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传承下去,每个家庭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融媒体记者 朱昭卓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