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魔术花”翻出小康生活“新花样” ——淮安市非遗项目“十八翻”传承人魏洪涛的故事

“别看翻花小,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折叠方法变化出18种形状。”日前,淮安市非遗项目“十八翻”传承人魏洪涛捏着指间的“魔术花”,在较短时间内翻、转、挥、甩出形态各异的纸翻花。

纸翻花是中国传统的纸质工艺品,有几十道制作工序,在清朝以前被称为“翻花”或“仰天翻”,后来因其可以有多种变化,被称为“变花”“十八翻”或“艺术纸花”。对于自幼受父亲熏陶、对“十八翻”情有独钟的魏洪涛而言,纸翻花不仅是栩栩如生的“魔术花”,更是带领家人走向小康生活的富裕之花。

祖传“十八翻”花式炫纸技

魏洪涛说,“十八翻”是用多层白纸错位胶粘,经裁切和染色制成的具有艺术品特性的小玩具。制作精美的“十八翻”,不仅要用韧性强、拉力大、易上色、吸水性强的纸张作为主要材料,还要经过43道工序才能完成。

说着,他现场演示了“十八翻”的制作步骤:先是将胶水刷到特制模板上,印在纸上,再一层一层往上粘贴,要反复粘贴近百张;然后再进行染料上色,并裁切成不同形状晾晒风干。

听上去简单,但魏洪涛制作一板“十八翻”至少需要一个多小时。“这还是我练了40多年的速度,刚开始做的时候,需要更长的时间。”魏洪涛表示。

多年坚持不断玩出新花样

“十八翻”是魏洪涛家祖传的手艺,受长辈熏陶,他自幼就对其偏爱有加,再加上父亲倾囊相授,制作“十八翻”可谓得心应手。不仅如此,他还通过不断研究与创新,玩出更多的花样来。

“我是1974年开始正式做‘十八翻’的,至今有46年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没放弃研究。”他告诉记者,自己从祖父、父亲那里学到的“十八翻”并不像现在这样颜色鲜艳、质地精良,而且样式也不多,“我就想着,能不能在这些工艺的基础上再改进或创新一下,将‘十八翻’做得更好”。

于是,魏洪涛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构思哪些地方可以变化、哪些地方可以改进。为了创新,他不知道用了多少纸张。通过多年的摸索,魏洪涛做出的“十八翻”越来越精美,亮丽夺目的染色、韧性十足的纸料、精致贴合的技术,不仅成为儿童启蒙益智的玩具,还备受成年人喜爱。

传统技艺翻出生活“幸福路”

“我们家生活一直靠我的‘十八翻’手艺维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会将做好的‘十八翻’纸灯笼、纸花等艺术纸制品拿到市场售卖。”魏洪涛欣慰地说,精通“十八翻”手艺不仅让一家人吃饱穿暖,还让他们家成为淮阴区新渡乡新桥村第一户盖起楼房的人家。

不过,在魏洪涛的印象中,他们家的日子真正开始走上“幸福路”还要从他加入淮安市非遗传承项目组说起。“以前购买翻花的顾客主要是乡里乡亲,现在经常有周边县市的顾客上门购买。”魏洪涛说,自从他时常参与政府组织的各类非遗活动后,“十八翻”销售大增,使他家全面奔小康。现在,他和家人一有空就做“十八翻”,虽然制作过程有些辛苦,却让全家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融媒体记者 张金宇 孙婧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