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抓好“六稳”“六保”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一论贯彻落实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六稳”“六保”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主要着力点,全市上下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围绕“六稳”“六保”真抓实干,坚决稳住基本盘、保住基本面,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努力交出决胜小康的优异答卷。

“六稳”“六保”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关系高水平全面小康成色。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贸易严峻复杂形势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推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复苏取得阶段性成效,牢牢把握住了发展的主动权。落实“六保”“六稳”任务,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基本保证,也是坚持底线思维、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的有效举措。冲刺全年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更要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强化“六保”举措,聚焦重点、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抓实抓好“六稳”“六保”,决战决胜全面小康,首要是牢牢把握贯穿始终的“民生主线”,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特别是要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压力加大、新增岗位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市群众就业压力加大。没有就业,就谈不上民生,我们既要“稳存量”,推动税收减免、社保费减免、金融扶持、要素保障等政策落地,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保住更多就业岗位;也要“扩增量”,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合理合规开发公益性岗位、强化创业扶持技能培训等为抓手,拓展就业渠道。兜住民生底线,还需持续关注困难群众和新脱贫人员等群体,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扶持保障政策,防范返贫风险,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六稳”,说到底就是稳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稳住经济基本盘,就稳住了信心和预期,抓住了发展的主动权。当然,在多重因素冲击下,稳住经济基本盘并非易事,面对发展的“阵痛”,我们更需保持定力,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力求“见苗浇水”。我们要把保市场主体作为最重要、最根本、最紧迫的一项工作,认真落实减税降费、金融扶持等一系列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提升发展质态,焕发全新活力。要牢牢抓住产业这一经济发展命脉,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培育壮大重点制造业集群;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优特色农业;把握服务业转型发展趋势,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优势。要把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立足“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新定位,全面发挥淮安的生态、区位优势,主攻重特大产业项目招商,努力引进实施一批建链补链强链项目,为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源头活水。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阶段,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切实扛起“六稳”“六保”的政治责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全力以赴与时间赛跑,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淮安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本报评论员)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