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施河镇:构建现代农业新生态,打造乡村振兴增长极

近年来,淮安区施河镇积极探索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高效种植为一产、中央厨房智能化规模生产为二产、冷链运输及运营服务为三产的融合发展格局,2020年预计产值突破3亿元,经济效益初步显现。为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向纵深推进,施河镇科学谋划,创新实践,规划建设22平方公里的一、二、三产创新融合示范园区,构建起现代农业新生态,打造乡村振兴新增长极。

施河镇地域面积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万亩,农业以粮食作物、优质蔬菜种植为主。全镇拥有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家庭农场88家、专业合作社151个,市级以上各类农业产业体系示范基地4个,承担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40余项。2019年全镇农业产值7.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7.28亿元,并成功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镇。

打造“三大片区”,丰富农业形态

2020年初,施河镇因地制宜,规划建设22平方公里的一、二、三产创新融合示范园,其中包含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现代食品加工基地、乡村体验片区三大主题片区。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占地17.3平方公里,以一产为主,涵盖稻米种植、特色蔬菜、花卉苗木、粮食生产等复合功能,配套建设蔬菜初加工和冷库储藏项目。现代食品加工基地占地1.23平方公里,以二产为主,其中包含5万吨粮食仓储基地1个、稻米加工企业1个、2.5万吨肉类储藏冷库1个,特色米面和速食类生产项目3—5个、食品自动化包装企业2—3个及中餐工业化研究院等,形成一个上下游产业配套生产基地。美丽乡村体验片区占地约3.67平方公里,以三产为主,其中包含苏北民俗体验区和滨水颐养休旅区,打造出一个记得住乡味、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乐享区。

创新“三大模式”,融合农业生态

为了促进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施河镇采取“三大模式”进行融合。一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改变原有农业种植单一方式,向上下游延伸,强化农业研发、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最终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二是农业产业与相关产业交叉型融合,推进农业与旅游、度假、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功能,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满足新兴消费需求。三是其他产业对农业产业渗透型融合,探索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直播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提升农业整体附加值。“三大模式”的运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农业的全方位融合,形成以做大做强农业为根本,涵盖“农业+科创”“农业+工业”“农业+旅游”“农业+服务”树形产业结构,构建起现代农业新生态。

激活“三种方式”,加速乡村振兴

根据一、二、三产的不同特点,施河镇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三种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在第一产业的运营上,施河镇采用“公司+组织+农户”的运营方式,由龙头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由村级组织提供社会化服务,由农户进行定向种植,在节省各方成本的同时实现标准化生产。在第二产业的运营上,采用“政府+企业+配套工程”的混合运营方式,由政府对园区进行规划布局、日常管理,政府在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全力招引冷链物流、精品包装线等上下游企业入驻,企业利用现有资源加大投资,做大做强,解决镇村就业问题。在第三产业的运营上,采用“政府+企业+农户+社会资本”的混合运营方式,政府全力保障园区相关服务运行,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美丽乡村片区,农户以出租闲置农房的方式获取资金收入,同时建设特色民宿、候鸟式养老中心等多种旅游文化配套设施。

截至目前,一、二、三产创新融合示范园区已经完成概念性规划,已建成1000亩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模式的百斯特农业生态园,投资5亿元的高铁航空餐项目正在安装设备,年底前将竣工投产,省道348沿线节点景观打造提升已经完成前期手续,即将开工建设……一个个重大项目的推进,一个个重点产业的实施,为施河镇绘出了一个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重叠加”的美好蓝图,掀开了施河镇富民、壮村、强镇、兴区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张攀江 乐京京)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