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区:改革赋能让农村资源要素“活”起来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敢于求变,大胆创新,不断加大新形势下农村改革推进力度,以“党建引领集成振兴”农村综合改革为抓手,有机融合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发展优势,全面集聚农村资源要素,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双增强、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的改革目标。

遴选试点村居,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走进淮安区车桥镇丰年村,1050亩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方绿意盎然,200亩的藕虾、稻虾共作基地水波荡漾,2400平方米的育秧大棚萦绕着秧苗的清新味道,1203平方米的烘干仓储厂房里也透着若有若无的麦香。作为淮安区“党建引领集成振兴”第一批试点村,2018年丰年村抓住上级政策引领、支持的契机,由村集体牵头成立登丰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各级扶持资金445万元,建设粮食烘干及仓储项目,购买全程机械化设备,实施藕虾、稻虾共作和优质稻麦种植,带领全村上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的6.4万元,到2018年的24.9万元,再到2019年的76.5万元。“今年下半年准备继续在土地流转上下功夫,在杂交水稻、订单农业等方面进行探索,努力拓展增收渠道,争取今年村集体收入能突破100万元。”丰年村党总支书记卢攀峰说。

2400平方米的育秧大棚

淮安区是个农业大区,涉农村居多,发展底子薄。为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迫切问题,2018年,淮安区大胆创新,从334个行政村遴选出沙吉村、泾河村、丰年村等6个重点贫困村开展“党建引领集成振兴”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将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央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产业扶贫、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等五项省级以上改革项目进行叠加集成,实现项目集成、资金共筹、党建引领、资源盘活。2018年,6个试点村累计整合各类扶贫资金达3000万元,按照统一部署,组建村集体领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耕作(农机)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一起脱贫致富。当年,6个试点村共流转土地5110亩,村集体经济共增收210万元,入股农户“保底+二次分红”收入470万元,带动低收入农户262户,增加农民务工薪酬68万元,实现了农民和村集体双增收、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双增强。

卢滩村的芡实种植

扩面提质增效,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2019年,在总结2018年经验的基础上,淮安区启动了“党建引领集成振兴”改革创新扩面、提质、增效工程,在原有6个试点村居的基础上,又增加了9个试点村居。投入2300万元,继续以项目为抓手,聚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分类指导、因村施策,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努力打造具有淮安区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工程”。2019年,第一批第二批试点的15个村居因村施策,一共流转土地1.4万亩,推动了土地经营由“零散”向“规模”转变,产业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层出不穷,沙吉村的稻瓜轮作;丰年村、王安村的稻虾混养、稻虾田;南湾村的优质杂交稻;宋集村的薄壳山核桃;卢滩村、泾河村的芡实种植;一个个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竞相发展。2019年15个试点村居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282万元,带动低收入农户595户,在合作社参加季节性务工541人,人均年增收4000元,达到了改革扩面、提质、增效的预期目标。

沙吉村的稻瓜轮作

倍增巩固提升,绘出乡村振兴“新蓝图”

2020年,淮安区在已有15个试点村居的基础上,再新增15个试点村居,实施“党建引领集成振兴”倍增提升工程,实现改革涉农镇街全覆盖。2020年以来,新增的15个试点村居共成立了27个土地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入股土地2.57万亩,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效应逐步显现。下一步,淮安区将纵深推进“党建引领集成振兴”农村综合改革,一方面,加强已有改革模式的复制推广,另一方面,推动改革从原有的“五试”向乡村振兴的“五大维度、五大振兴”去涉及、延伸、涵盖,不断深化改革内涵,提升改革的集成度和系统性。同时,继续抓好“改革+”文章,将改革与镇村整体规划、特色或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工作落实等相结合,为全面提升改革综合示范效应打好基础,为实现乡村振兴美好蓝图夯实根基。( 张攀江 殷宏阳 吴筱)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