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规划编制要“接地气”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当下正是全国各地紧锣密鼓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在国家、省、市、县、乡五级行政区划中,地级市处于承上启下的第三级(中间级),其规划编制工作既包括一定宏观战略的全局谋划,更强调具体目标的科学设定和重点任务的部署落实,因此体现出宏观与微观兼顾、战略与执行互补的鲜明特点,要特别强调“接地气”,把群众智慧、基层经验充分吸收进来。

近期,笔者参与了淮安市有关专项规划编制的基层调研工作,先后赴淮阴区、涟水县、金湖县等地实地考察,在亲身体验淮安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同时,觉得当下的淮安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亟需在三个方面下功夫、接地气。

规划编制的核心三要素要贴近发展实际。发展目标、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是规划调研、论证和编制过程中的三个核心要素,到底树立什么样的目标?设计什么样的思路?明确什么样的任务?要广泛听取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基层一线工作者的意见建议。调研中多位基层同志反映,过去五年(“十三五”)淮安发展迅速,很多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出现重大变化,同时民情民意也出现了诸多值得关注的改变,因此有关规划指标及其目标值的设定需要与时俱进进行调整。

规划编制的专家团队要实现多方参与。笔者到高校工作之前,曾长期在地方党政机关工作,参与过淮安市“十二五”“十三五”多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和论证工作,也曾接触过来自京城、省会一些知名的专家,很多专家工作踏实,注重实地调查、科学论证,然后提出规划。但也有个别专家“书房里做规划”。书房里出来的规划往往无法具体操作,也无法达成设定目标。这种“无效规划”的出现和编制人员的组成有很大关系,科学的规划编制工作团队应当由专家学者、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利益相关方的企事业单位代表共同组成,具体负责规划编制的专家应当具有丰富的基层一线实践。还需要同步建立与规划内容相关的若干基层调查点,充分收集规划工作相关各方的意见建议,这是当下实施“共治”“善治”的应有之义。

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方式要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应当是打开门、走基层,踏踏实实地开展实地调查和人物访谈,倾听基层一线干部群众的民情民意。同时要调查了解特定地区、特定行业领域的历史沿革,从文史传承中寻找发展路径。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可操作性。规划研究、规划编制、规划文本最终都源自基层一线的实地调查。

综上所述,唯有从规划编制的目标思路、团队构成、工作方式等方面真正接上地气,我们才能编制出引导淮安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规划,为未来五年的全市发展提供战略保障。

(作者徐晓虎系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淮安市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