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吹响了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号角。

近年来,淮安倾力打造“政策扶贫”“就业扶贫”和“康复扶贫”等扶贫模式,全面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全市逾3.6万名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托起了残疾人同步小康的伟大梦想。一个个残疾人的笑脸,一个个家庭命运的改变,奏响了同一曲脱贫攻坚的时代凯歌。

大学生校园助残义卖  王昊摄

      政策扶贫:增强获得感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城乡并轨,并实施提标。从去年7月1日起,淮安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城乡统一按照每人每月610元的标准进行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逐步提高,对一级肢体等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190元、170元;对二级肢体、盲视力且需要长期照护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160元、150元。2019年,全市共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2.96亿元。

同时,将家庭人均月收入在当地低保标准2倍以内,靠家庭成员供养,且不符合单独立户条件的残疾人和重大疾病患者参照单人户标准纳入保障范围,弥补了残疾人保障的短板。盱眙县桂五镇林山村村民李国才患有前列腺肿瘤,孙子在读大学,全家四口人主要靠女儿打工维持日常生活。纳入“单人保”之后,他不仅每月得到生活救助,还能享受低保带来的医保报销优惠政策。按时、足额发放残疾学生教育补贴,部分县区提高了补贴标准并将补贴对象扩展到残疾人家庭子女,2019年累计发放教育补贴43.15万元。

曹政 摄

就业扶贫:助力拔穷根

家住金湖县塔集镇横桥村的重度残疾人夫妇丁月明和华文英,无法适应一般企业用工需求,2019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夫妇二人被安排到金湖县阳光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从事简单的鞋帽加工,夫妇二人对岗位很满意,但顾虑在外打工的女儿有些犹豫不决。经过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将一家三口都安排在就业中心工作,3人月收入达6000元以上。

淮安坚持就业优先,始终把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放在脱贫攻坚的突出位置,立足基层,进企业、进乡镇、进家庭,精准进行人员筛选、岗位开发。依托政府民生实事,实施“残疾人之家”提质增效工程,提升了全市116个“残疾人之家”的运营环境,吸引残疾人到“残疾人之家”从事简单手工劳动。投资1000多万元,在贫困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就业基地,帮助重度贫困残疾人实现集中就业。

近年来,淮安持续对安置残疾人就业超过政策规定比例的企业予以奖励。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最终形成了由技能培训到集中就业,最终实现常规分散就业的完整孵化机制。全市共有6000多名残疾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家庭年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许多贫困残疾人由兜底保障的对象成为了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开启了精彩人生。


残疾人之家  曹政摄

康复扶贫:点燃新希望

淮安一直将康复工作作为帮助残疾人脱贫和阻止残疾人返贫的有力抓手。市政府出台《关于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通知》,简化救助申请程序,提升部分残疾类别的救助标准,其中,肢体(脑瘫)从1.8万元每人每年,提高到2万元每人每年。目前,全市康复机构已达40余家。

除儿童康复外,每年为近3000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5000多名精神残疾人通过医保特殊门诊享受免费服药;5000多名残疾人获得辅具适配或无障碍改造服务;全市有20432名残疾人签约“家庭医生”。康复服务率达99.66%,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从2018年开始,淮安依托“大数据”建设“互联网+精准康复”平台,将线上监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实现残疾儿童从救助申请到效果评估的全流程线上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谭鑫摄

融媒体记者 王晓雯 唐筱葳

融媒体编辑  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