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五位一体” 推进“四个全面”】 梧桐茂盛遮风雨 花草芬芳蝶自来 ——关于淮安打造台资集聚高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

自2014年获批国家级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以来,淮安一直致力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密切区域合作、聚焦产业对接、深化体制改革,台资集聚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千家台企落户、千亿产值贡献、千名台商汇聚”的良好局面。截至2020年7月,全市累计设立台资项目1300多个,总投资200多亿美元,到账台资60多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超过50%,汇聚了富士康、实联化工、敏安电动汽车、旺旺食品、鹏鼎控股等台湾著名企业20多家,是长江以北知名台企落户较多的地级市。虽然淮安台资企业的发展保持着良好态势,但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特别是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整体招商引资、企业经营等工作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对于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激发台资活力,打造台资集聚高地,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疫情下淮安台资营商环境建设新举措与台企困境

(一)台资营商环境建设举措与成效

1.“惠台企9条”落地生根

今年2月,淮安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台资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惠台企9条”),创新推出专门针对台企的9条政策“干货”,努力降低疫情对台企生产经营的影响,帮助台商台胞克服困难、共渡难关。目前,结合落实国家“助力台企11条”、省“惠台企10条”“惠台企11条”,淮安各县区、各部门共同努力、联合发力,推动淮安“惠台企9条”落实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围绕减税降费、金融服务、司法支持、审批优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出台70多项政策措施并制定实施细则,以方便台企最大程度享受政策红利,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

二是指导保障台企疫情防控。市、县两级台办帮助台企协调解决8.66万只口罩、2.9吨消毒液、1100瓶手消液等防疫物资;市卫健委对38家台企进行疫情防控技术指导;淮安海关设立24小时应急通关绿色通道和专用窗口,对台企进口防疫物资实行即到即提“零延时”;各县区向台企派驻驻厂指导员,协助台企落实各项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安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

三是鼓励支持台商扩大投资。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南宝新材料(淮安)有限公司从签约到取得营业执照,前后仅用时18天。市自然资源局为喜富德金属制品办理延期6个月缴纳土地出让金274.29万元手续。创新签约模式,先后“云签约”南宝碳纤维异形零配件、鹏鼎控股智能制造工厂等11个台资项目,总投资12.8亿美元。

四是稳定台企进出口及订单。淮安海关为庆鼎精密电子、富士康等重点进出口台企缓交税款总额约4000万元,累计放行庆鼎精密电子、富士康等重点台企报关单近万票,进出口金额6.12亿美元,将重点台企进口整体通关时间较以往压缩了65.93%。市民政局、市委营商办、市台办等挂钩帮扶单位与淮安区举办“101%服务”企业产业链对接签约会,帮助台企共商解决订单问题的办法。

五是保障交通物流运输。市交通运输局为庆鼎精密电子、实联化工、富誉电子等3家台企开通定制公交服务,每天提供46车次包车;保证疫情期间公交线路正常途经和兴汽车、旺旺食品等6家台企,满足员工上下班需求。

六是减轻台企税费负担。市税务局、市台办举办税收优惠政策宣讲会,累计办理15户台企延期申报税款、24户台企延期缴纳税款;对10户台企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50万元;对9户台企免征蔬菜和部分鲜活肉蛋品流通环节增值税336万元。截至5月底,共为包括台企在内的全市2.02万家企业减免养老保险费8.72亿元、失业保险费5680.37万元、工伤保险费6419.14万元,合计近9.93亿元,减免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性用房(场地)的中小微企业(包括台企)租金1200多万元。

七是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对2019年度申报并获得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兑现奖补资金,博德专用汽车等9家台企共获得市财政奖补资金150万元。市文广旅游局向省文旅厅申报省级纾困资金,台企三商农业获批20万元。

八是强化台企金融服务。发挥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对接、信用评价等功能,29户台企在平台注册、开展融资对接金额6900万元。江苏银行淮安分行、淮安农商行、淮安市中国银行、南京银行淮安分行等通过“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融资绿色通道”,为皇达花卉、欣展高分子科技、仲益电机等台企提供1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支持;为富士康、庆鼎精密电子、实联化工、达方电子等大型台企提供贷款余额10.63亿元。

九是强化台企用工保障。截至5月底,全市已累计发放稳岗返还资金5231.65万元,惠及包括台企在内的各类企业7739户;鼓励企业开展培训、吸纳就业,累计发放就业补助金3200余万元;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3.3亿元,统筹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市人社局大力推进“线上春风行动”,通过人社官方网站、“淮安就业”微信公众号多渠道为台企和求职者牵线搭桥,陆续推出鹏鼎控股等重点台企专场,助力台企复工用工。

十是升级“101%服务”。市领导召集台商座谈会,与台企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对台企所提问题和建议进行交办;市台办、市委营商办将全市52家重点台企纳入“101%服务流动红旗”优质服务竞赛企业库,调查了解疫情防控时期台企诉求并跟踪落实;市委营商办邀请相关职能部门走进“营商环境直通车”现场,解答台企的问题建议,宣传最新政策措施,助力台企解决痛点堵点问题;市台办、市中级法院举办“发挥审判职能,保障台商台企合法权益”主题台商座谈会,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台企发展提供坚强司法保障。

2.淮安台商台胞服务中心运作升级

淮安台商台胞服务中心创建于2010年12月,是全国设区市诞生的首家副处级台商服务中心。今年5月,淮安台商服务中心场所功能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对中心空间再扩容、设施再升级、服务再提质。在原有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基础上,向“空中”要“空间”,将原来的一层改造为两层。其中,一层规划了茶歇区、自助服务区及10个服务窗口,以期让前来中心的台商台胞不仅有“宾至如归”的体验,更有一种“回到娘家”的感觉;二层规划了接待室、会议室、办公室,主要用于台商台胞来访接待和招商洽谈,同时作为淮安市台协的活动场所。

除了空间上进行再扩容外,新版淮安台商台胞服务中心还将向服务体制机制挖潜,对服务流程进行再优化,使过去台商台胞需要跑多个部门、多个窗口才能办成的事项,今后只需到台商台胞服务中心,就可实现“一窗受理、一次办结”。同时,在中心投入运营后将增挂“淮安市涉企奖补集成服务中心”牌子,设立审批服务、政策服务、奖补集成服务、生活保障服务、融合发展服务等5个实体化服务站,推动涉台审批和服务事项统一受理登记、统一研究推进、统一协调解决、统一反馈结果,形成完整的服务闭环,实现服务水平“三级跳”。

改造工作启动的同时,中心亦时刻保持与台商台胞的线上联络,为台企做好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提供全力支持。如开展“101%服务”企业产业链对接签约会、税收优惠政策宣讲会等系列活动。自今年5月份以来,围绕“惠台企9条”的政策落地,该中心已累计帮助15家台企办理税款延期申报事宜;帮助12家台企办理延期缴纳税款事项;为29家台企牵线搭桥开展融资对接,融资对接总金额达6900万元,并为13家台企出具《不可抗力证明书》41份,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38.6万美元。

(二)当前台企的现实困境

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淮安市委市政府及时高效地出台了应对措施,优化了台资营商环境,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目前台资企业已经转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但在全球疫情扩散蔓延、外需不振的背景下,依然面临一些具体问题和困境,这也是打造淮安台资集聚高地必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生活方面。一是直飞航班缺失。南京至台北、淮安至台北均未恢复直飞航班,影响台商台胞通行,部分台商正是由于航班停飞的原因,无法正常复工复产。二是虽然境外疫情很严重,但是有些台企员工还是要从台湾返回江苏。部分台籍人士对返淮前如何申报、路上怎么走、到目的地怎么隔离等方面存在困惑。

2.生产经营方面。一是境外疫情影响销售。受疫情影响,海外订单减少或暂停,产品销售滞后,如何推动产品出口转内销,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是当前面临的大难题。二是用工短缺。由于企业前期长时间没有复工,很多短期临时工另谋生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招工。三是物流运输受到一些限制。疫情严重国家或地区物流运输仍然受到一定限制,导致一些重要产业链企业复工困难。四是消费信心不足。如神旺大酒店反映,虽然酒店已正常营业,但顾客消费欲望明显不足。

3.金融支持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现金流断裂。由于长期没有开工,一些中小企业出现亏损,资金跟不上,面临破产风险。二是“新”小微企业贷款难。虽然省市都出台许多不同种类、针对各个产业的纾困贷款或金融支持,但是对于“新”小微企业(去年尚无营收、也没有土地资产的公司),还是没有办法找到相对应的银行或金融单位可以在无抵押的情况下做短期营运资金贷款。

4.企业自身发展方面。当前全球疫情蔓延,将对未来产业链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产业链的精细化程度和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导致了产业链的脆弱性,一旦出现意外,就会造成整条产业链的停摆。这个就是疫情“黑天鹅”带来的扰动对全球供应链产生的解构风险,处于细分产业链上的企业受到的影响最大。台资企业大多经营的是产业链上细分的环节,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对撞的背景下,除了期待帮助与支持外,很多台资企业都将思考如何在全球重新配置产业链,如何进行产业重构,这已成为台资企业当下面临的自身发展问题。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台资集聚高地的建议

(一)营商大环境的优化是基础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营商环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助力淮安台资高地建设,首先需要拥有一个越来越好的营商大环境。面对淮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宏观上继续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打造法治政府,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通过营造法治化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和司法环境,确立合法经营的边界,保障守法经营者和商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对违法经营的主体开展合法惩治,从而维护市场环境的公平有序。更好地营造公平、透明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二是畅通信息渠道,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通过完善常态化、规范化的政企沟通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部门联动机制,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加强政商之间的信息沟通,以信息公开提高政商关系的透明程度。

三是将营商环境优化工作明确为“一把手”工程。通过不断提高部门重视程度和落实力度,合力提升全市现代化治理能力。

四是构建科学的营商环境建设评价机制。通过对营商环境执行力、协同力、创新力、支撑力和影响力五大方面,结合运用智能技术,摸清淮安的营商环境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干预,促进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二)深入落实“惠台企”文件精神

一是适当延长惠企政策时限。疫情期间,多个部门出台了支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根据当时对疫情整体形势的判断,政策有效期多为三个月。然而随着疫情的全球化蔓延,部分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企业产业链受损、订单减少,生产面临较大困难。建议适当延长惠企政策时限,减轻企业生产及发展压力。

二是解决企业资金问题。部分台商存在资金问题,疫情期间企业运营成本大幅增加,一部分用于防疫物资的购买及防疫工作的开展,另一部分用于发放停工期间的员工工资。如富誉电子共有近万名员工,淮安区员工占20%,膳魔师有淮安区员工400人,疫情期间该部分员工工资均全额发放。建议一方面给予企业适当资金补贴,加快推进企业良好运营;另一方面在落实各项金融支持政策的基础上,经充分的风险评估,在无抵押的情况下,对“新”小微企业给予一定短期营运资金贷款支持,缓解其融资难题。

三是进一步优化台企台商服务。很多台商对淮安涉台营商环境表示肯定,认为淮安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区、各部门积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101%服务”理念。同时,他们也对台企台商服务的专业化、规划化、人性化提出了更高期待,希望建立集成服务咨询窗口,有需求的时候联系窗口,由窗口进行协调;进一步加强政策宣导,细化政策申领条件和流程;加大对安全生产、环保等事项的指导力度,更人性化、更灵活地执行政策制度规定;完善公交等基础设施服务,便利台商和台企员工的工作与生活。

四是尽快恢复直飞航班方便出行。建议积极协调南京禄口机场、淮安涟水机场和桃园机场,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恢复直飞航班,同时出台有指导性意见的出行规则,详细指导台籍人士疫情期间来淮注意事项,如来之前如何申报、路上怎么走、到目的地怎么隔离等。

五是助力企业生存。一是协助企业稳订单。针对海外订单困难,积极引导台企拓销大陆市场,稳定产品销售,对冲疫情影响;二是增加消费信心。建议通过发放消费券、机关干部带头消费等形式,传递安全信息,增强群众消费信心,帮助餐饮住宿等企业渡过难关。

(三)加强对台企发展的引领

针对台资企业的特点,后疫情时期如果想更好地吸引并留住台企,让淮安成为真正的台资集聚高地,淮安市政府需要提高定位,未雨绸缪,抢抓全球制造业供应链重构和变革的历史机遇,顺应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创造条件让台企加强国际合作和关键技术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

一是深化国际合作。保护供应链的完整和稳定需依托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上的主体地位。淮安市政府应继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产能合作,形成一批制造业供应链功能集聚区,培育若干具有全球或区域影响力的供应链合作平台。加强供应链产业政策的谅解与协调,建立良好的制造业发展及全球供应链稳定的生态圈。

二是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扶持、促进企业从追求规模向追求细分领域在供应链和价值链中主导地位的转变。以核心基础零部件或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乃至核心工业软件为重点,努力实现关键环节和技术的自主可控,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创新制造业运营模式,推进核心企业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增强供应链应变弹性。

三是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以企业为主体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全面推进制造业国际化进程。推进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在合适的区域开展制造业产业集群试点,打造一批企业有选择地开展国际合作,促进终端市场在美国、日本等地的外贸企业积极寻找替代性市场。

四是实施要素市场改革。切实优化营商环境以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为重点,兼顾应对短期疫情和长期需要,推进关键要素市场化改革。出台或修订有关台商投资的相关政策,给予台资企业良好的安全保障和营商环境体验。

五是需要国家层面总体协调。很多地方性举措都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各方支持。当前亟待解决的一是制造业供应链改革,需国家出面集中梳理和调整制造业供应链条上下游企业,打通供应链的堵点,连接断点,解决难点;二是着力构建制造业供应链应急体系,提高供应链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灾变的响应能力。

(陈隽、梁文凤,淮安市委党校副教授;周鑫,淮安市台办副主任;王小宝,淮安市台商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梦园,淮安市台商服务中心科长)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