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马硕士”回村当“羊倌”点赞

农家子弟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有朝一日跳出“农门”。在山东菏泽市一家养殖场从事动物保健科研、拿着10万元年薪外加养殖场3%股份的硕士研究生马国龙,却毫不犹豫砸掉自己手上端的“金饭碗”,回到农村老家当起了“羊倌”。

这件事就发生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博里镇王安村。9月21日,笔者到访王安村,见到正在羊圈掏羊粪蛋的马国龙。经过一番交谈,笔者得以走进“马硕士”的内心世界,进而开始明白,“马硕士”回村当“羊倌”,既不是一时冲动、心血来潮,更不是出门在外“混得差”、返乡寻找“避风港”,而是为了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乡村振兴、乡亲致富出一份力、发一分光,其心其行令人佩服,值得点赞。

一赞“马硕士”的魄力与情怀。马国龙是扬州大学育种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也是王安村走出的第一个硕士。毕业之初,马国龙被导师推荐到山东省菏泽市银香伟业集团,围绕动物保健搞科研,两年后又被潍坊市一家专门养殖小尾寒羊的大型畜牧养殖场“挖走”,请去做技术场长,既给年薪,又给股份。可以想见,如果照此路径前行,“马硕士”的事业必定一片光明。然而,马国龙最终却选择了辞去技术场长职务,回到老家王安村,在村中石塘河畔的圩堤上,整出一片场地,搭起几处羊圈,闷声不响养起了羊。正如马国龙所说的:“自己富不算富,只有带领家乡父老一起发‘羊财’,这书才算没白读。”

二赞“马硕士”的执着与坚定。“马硕士”回村养羊的消息在村里传开后,起初,村民们议论声四起。有的说,“这个硕士没本事,书读了一箩筐,到头来,还不是拾掇羊粪蛋?”有的说,“好好的工作不要,跑回村里瞎折腾,老马家这娃是不是傻?”就连父亲马红付,也是“一头雾水”,脸上难为情,一连几天没出家门。可马国龙却始终淡定,丝毫不为外界“闲言冷语”所扰,跟妻子张爱霞聊得最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在博里镇,养羊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博里羊肉”名声在外,近些年养羊的博里人却越来越少,养羊的技术也越来越跟不上时代;二是王安村600多户乡亲父老,尽管吃饱穿暖没问题,却大多数还没有摸着发家致富的门道。用张爱霞的话说:“浑身养羊本事的他,想做一个富民路上的‘痴心汉’。”

三赞“马硕士”的干劲与智慧。干事创业,最怕嘴上“唱高调”,手上“假把式”。返乡当“羊倌”至今,马国龙通过自繁自养方式养殖的小尾寒羊,规模已从起初的50只,增加到了近300只。为打开羊肉销售渠道,“马硕士”同样有妙招,开网店、注册微信公众号打广告、利用微信朋友圈做微商,甚至采取半卖半送的办法搞促销,扩大王安村羊肉的知名度,卖的第一茬羊,就净赚了8万元,订单来自全国各地。如今,在王安村,“马硕士”回村当“羊倌”的真实故事,已从昔日村民眼中的“笑话”,变成了家家户户争相传唱的“佳话”。村“两委”还把“马硕士”吸收进村后备干部名单,请他担任了村会计,常年有20多位村民向他取“养羊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我们也期盼着有更多的“马硕士”,利用所学所能,扎根乡村基层,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让人才振兴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带领基层百姓种出“摇钱树”,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杜勇清)

融媒体编辑 童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