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阴:医改“尖兵”十年探索 巧破人才问题“坚冰”

如果你是人事代理身份,通过考试顺利获得了转变身份的机会,会不会选择放弃?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王兴卫生院工作了6年、一直是人事代理身份的毛千里,考上淮安市另一个县区某医疗机构事业编制后,做出的决定是:“不去!”

“这个决定经过深思熟虑。” 10月9日,面对记者惊讶的表情,毛千里说出了“不去”的动因,“区里医改在人才强基方面正在陆续推出的系列举措,比编制更有吸引力。”

淮阴区是基层医改“尖兵”。自2010年新一轮医改在全区正式铺开至今,淮阴敢闯敢试,在党建强医、家庭医生、健康扶贫等多个领域亮点频现,7次受国家卫健委邀请作经验介绍,先后吸引全国各地280多批考察团前来学习,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入选“江苏首批基层卫生十强县(区)”。

然而,10年间,淮阴基层医改也遇到了一个普遍性难题——人才短缺、招引难、留不住。

医改前后刘老庄中心卫生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才问题“坚冰”,需要贴心的关爱来融化。为了攻破这座“坚冰”,淮阴十年磨一剑,在投入8亿元用于基层医疗设施建设、设备升级基础上,打出了一套人才强基“组合拳”。目前,全区24家基层医疗机构总人数已从10年前的800多人,增加到2800多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数从10年前为“0”,猛增至现在的249人。

今年8月,国家卫健委再次邀请淮阴区在“全国优质服务基层行”专题培训班上“传经送宝”,介绍人才强基的“淮阴模式”,向全国同行贡献“路径样本”。

“双向周转”化“淤积”——

让人才“下得来、上得去”

时至今日,洪宝依然记得,10年前,自己担任淮阴区卫生局局长(现卫健委主任)伊始,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问题遭遇的尴尬:“以麻醉科医生为例,全区24家基层医疗机构当时仅有1名麻醉科医生,人才‘缺兵少将’。”

症结在哪里?“一是招引难,二是留不住。”洪宝说,制约因素也有两个,一个是收入,一个是出路。

收入好办:搞绩效改革,能者多劳,多劳多得。

出路难寻:基层医疗机构90%在乡镇,谁不想在城区上班。

打开“突破口”,始于2018年。淮阴抓住入选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全省试点县(区)的机遇,扩编。仅去年一年,该区就新增基层卫生人才编制227个。其中,90个编制被放在淮阴人民医院,用于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周转池”,让人才“下得来、上得去”。

淮阴区卫生健康系统卫生人才招聘报名资格审查现场

“人才招聘由区卫健委负责,进入‘周转池’的,先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3年,期间既拿淮阴人民医院的平均绩效,也参加其所在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洪宝说,3年期满进行考核,30%的人回到淮阴人民医院工作,其余人员继续服务基层,3年之后再考核、再录用30%的人进入淮阴人民医院工作。

“‘周转池’解决了我们最关心的出路问题。”2014年考上淮阴区基层医疗机构人事代理性质的安徽小伙赵弟,目前已通过“县管乡用”招聘笔试、面试,待体检通过后就可进入“周转池”。他说,取得中级职称后自己也想过“跳槽”,是淮阴对高层次医卫人才给予的“厚爱”,坚定了他留下来的决心。

“双重激励”解“穴位”——

让人才“卸包袱、自奋蹄”

医改10年间,淮阴区基层医疗机构还出现过一个“怪现象”:每次组织外出业务培训,医疗机构不积极,医生也不愿报名。培训是提升医生业务能力、增强医院发展潜力的好机会,咋就不受待见?

几经了解,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生各有苦衷。“培训短则3个月,长则一年半载,”在韩桥卫生院从事护理工作的卜美玲说,“我们内心里想去培训,学先进理念和技术,可一出去培训,医院就不给发绩效,收入减少了,不划算。”赵集卫生院院长吴兆军则从院方角度道出了缺乏培训积极性的缘由:“医院的岗位‘一个萝卜一个坑’,人培训去了,医院不光要承担培训费,人手也紧张了。”

基层医务人员在江苏省基层卫生人员淮阴实训基地训练

打破人才问题“坚冰”,“外引”不是治本之策,“内培”才是制胜之道。解决基层医卫人员业务培训之忧,迫在眉睫。为此,淮阴区卫健委开出对症之方,建立了“双重激励”机制。

“外出参加业务培训的,按人头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进行补贴,”洪宝说,基层医疗机构每选送1人外出参加业务培训,每年可获得4万元补贴,选送2人补贴8万元,以此类推;参加培训的医护人员,每人每年补贴2万元,培训费都由区卫健委承担。

卸掉了“包袱”,解开了“穴位”。去年,淮阴基层医疗机构有55名医护人员外出参加业务培训。今年尽管受疫情影响,前8个月依然有76人外出学习培训。

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岗位大练兵

“这个钱花得值,四两拨千斤。”洪宝高兴地说,培训长本领,大家“不用扬鞭自奋蹄”,仅今年,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参加正、副高级职称考试的人数就达150多人,超过了前两年通过高级职称评审人数的总和,正高级职称人数也已从5年前的0人,增加到了17人。

“双线助攻”给“待遇”——

让人才“受尊重、得实惠”

前不久,果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罗金的母亲过生日。当天,正在医院忙碌的罗金,突然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问:“你们医院现在还有这福利?我过生日,区卫健委怎么晓得?还把蛋糕、鲜花送家里来了。”

罗金的父母并不知道,罗金具有正高级职称,蛋糕、鲜花不是“福利”,而是“待遇”,也是淮阴实施基层医卫人才“暖心工程”的举措之一。今年起,该区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作人才强基“暖心工程”专项经费,实行“双线助攻”,对基层卫生高层次人才及其家人配套“特殊待遇”。

已通过“县管乡用”招聘考试笔试、面试的医生赵弟正在病房查房

一条线,研发“人才关爱”软件系统,对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医卫人才建立家庭成员信息库,其本人及家人的生日一目了然、自动提醒。父母60周岁以上、逢十整岁生日的,区卫健委送鲜花、蛋糕;子女考上大学的,发奖励金;逢年过节,在基层工作5年以上、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区卫健委登门慰问、发慰问金。

另一条线,凡在基层工作满15年、且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定期享受带薪休养7天。目前有183人符合条件,今年先组织62人,第一、二批分别去了海南、大连,第三批将于10月15日出发。

除此以外,对在偏远乡镇服务的283名医护人员,淮阴区每年拿出150万元,按职称高低发放岗位津贴,每人每月300-600元不等。

“这些‘待遇’既是‘荣誉’,有看得见、摸得着。”“全国名医生”、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姚士祥自豪地说,“受到尊重、得了实惠,就要安下心、扎下根好好干。”在姚士祥带领下,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年增2600多人次,仅今年1-8月份的手术量就超过了去年全年。

淮阴区已有17家基层医疗机构创成全国“群众的满意乡镇卫生院”

有能力的给待遇,在基层的有补贴,想流动的有通道。放弃了其他县区事业编制、选择留在淮阴区的毛千里说:“这么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我还骑驴找马折腾啥?”而2013年“跳槽”到外地的安徽籍中医科医生李伟,也果断地回来了。

“坚冰”已破,势不可挡。截至目前,淮阴全区24家基层医疗机构,已创成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全国“百佳”乡镇卫生院1个、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17个、省示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基层医疗机构省级以上示范化率达91.7%,居全省县区第一。

融媒体记者 王健全 杜勇清 

融媒体编辑 宋莹莹

通讯员 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