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业”激活非遗传承发展生命力

10月10日-14日,“2020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在浙江宁波举行,以“融入现代生活·弘扬时代价值”为主题,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方式举办,截至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四批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的主要表现形式。非遗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其表现形态只有“见人见物见生活”,才能充分展示其文化之精彩。如何把非遗从“手工艺制作”提升到“延续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表现形态”,人们从我国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感受、感知、感悟古老中国活态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奇。

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和共同的精神家园,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非遗传统加工工艺和技术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现状,为防止“人走技失”的情况,在“互联网+”的时代,鼓励传统的非遗文化与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融合发展,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激荡碰撞日益剧烈的当代社会,非遗文化受着挑战与冲击,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也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非遗文化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不断提供新的血液,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实现传统文化的自新与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具有天然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领域中有明显的经济属性,形成文化产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文化遗存资源,具有既维护文化生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催生新的行业和产业,促进服务业、旅游业快速发展,进而带动就业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巨大作用。(张红梅)

融媒体编辑 童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