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房改善砥砺行 美丽乡村入画来——我市全力加快农房改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将农房改善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和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补短板工程,坚守为民初心、坚持对标找差,发扬斗争精神,奏响“与时间赛跑,向品质进军”号角,一天不让、一着不让、一个项目不让,坚决打响打赢农房改善攻坚战,努力让农民居住有质量、生活有诗意。去年,全市共实施农房改善项目90个、实现改善农户1.88万户,今明两年计划实施项目212个、竣工201个,改善5万户以上。

强标准、塑精品,“颜值”与“品质”双提升。根据合理的生产半径、就业半径和服务半径进行项目选址,确保新建社区尽可能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每个项目布点满足所在村(居)班子战斗力强,选址靠近产业园区、靠近景区、靠近重点路段的“一强三靠”条件。严格按照一步建成特色田园乡村要求进行规划、设计、打造,加强与知名院所合作,抓好项目规划和户型设计等工作。统筹考虑点、线、面,串点成线、以点带面,每个县区至少打造1个示范带、1个示范镇和若干个示范新型农村社区,确保如数创成14个入选第二批省级示范项目创建名单的项目。

兴产业、重治理,“富民”与“安民”同发力。将产业发展、社区治理等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与项目建设同步考虑、统筹推进。坚持项目跟着产业布、产业跟着项目走,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融合发展,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同步配套建设1-2个特色产业项目,确保搬迁农民保障稳定、充分就业和持续增收。以党建为引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注重产业导入、文化植入、服务融入、资源注入、品牌嵌入,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塑造1-2个特色品牌项目。

优机制、明责任,“速度”与“效率”齐统筹。严格落实“市负总责、县抓落实”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统筹,凝聚各方力量,构建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坚持及时调度会办、每周督查通报、月度观摩推进,以周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将农房改善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细化考核办法,树立抓任务、抓项目、抓品质的考核导向。建立“三查”机制,即规划设计方案联合审查、蹲点督查组常态督查及三方不间断技术巡查,对项目规划建设全过程进行严格把关,努力建设令人向往的美丽宜居乡村。

金湖县:答好农房改善必答题

2018年以来,金湖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农房改善决策部署,充分尊重民意、统筹规划实施、整体协同推进,努力答好农房改善“必答题”。

建强农房改善组织体系。严格“县抓落实”责任,把农房改善列为全县各级书记“一把手”工程,实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管、“一站式”服务,优先安排、优先保障,推动农房改善高频运转。实施“党建+农房改善”项目,把战斗堡垒构筑在农房改善最前沿,做到关键岗位有党员担当、突击攻坚有党员带头、施工质量有党员把关。

树牢农房改善初心本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掌握民意去向,变“要我搬”为“我要搬”。按照靠镇、靠园区、靠景区“三靠近”原则,科学布局规划,精心构思设计,配套农具广场、自留菜地等功能设施,满足群众多样需求,提升农房改善质效。实行“普惠+特惠”双重保障,给予自愿改善农户房屋补偿、购房补贴、隐性补助“三重福利”。建立特困群体兜底保障机制,对唯一住房、唯一宅基地的困难农户给予6万元兜底补偿,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和65周岁以上老人可申请免费解困房。

做优农房改善后续保障。理顺新型社区与原村(居)党组织关系,借助乡贤能人力量,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荐德高望重的党员担任自治代表,引导村民自我革除陈规陋习,齐塑文明健康向上的好乡风。统一配建功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将知青岁月、治淮精神、红色革命等特色文化资源与农房改善深度融合,组建以党员为核心的人才队伍,让新型社区成为宣讲党的政策和传承红色文化的“新高地”。

洪泽区:农房改善改到农民心坎上

2018年以来,洪泽区按照省市部署要求,坚持把农房改善作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以民为本、立足发展,精心谋划、精细安排,有力推进各项工作。

高水平规划,建设群众最满意的社区。坚持“四化同步”“两进三靠”原则,按照特色田园乡村标准,聘请高资质规划团队,统筹编制农房改善项目空间布局规划,同步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坚持“三进去、三有权”,即把群众的生产需求融进去、把群众的生活习惯放进去、把群众对未来的期盼装进去,让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

高质量建设,建造群众最放心的房子。引入资质高、实力强的建设集团参与项目建设,建立主管部门、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群众代表参与的“三方监管”机制,对原材料购进、工程质量、现场安全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监理和施工方,跟踪督促施工方整改到位。

高效率推进,形成最有效的工作机制。把农房改善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实行“区主要领导月调度、分管领导周推动”和“一月一计划、一周一督查、一日一碰头”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以强有力的推进机制提升工作成效。

高层次统筹,描绘群众最期盼的生活。统筹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从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出发,配齐配强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集体经济发展需求。首批入选省级示范项目创建的田园雅居新型农村社区附近预留30亩集体土地,为每家每户留一个“菜园子”;周边1.5公里范围内覆盖锅贴城、蔬菜基地、工业园区,村民可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实现“住得好、能致富”的美好愿景。

涟水县:写优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

涟水县在抓好农房改善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五大工程”,扎实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

推进党建引领示范工程。强化党建引领,打造集党员教育、事务办理、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探索红色物业,引领村民自治,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把党的组织网络延伸到新型农村社区长效管护和产业一线。

推进产业培育富民工程。以“搬得进、留得住、能致富”为目标,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依托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在新型农村社区附近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确保搬迁农户保障稳定、充分就业和持续增收。

推进乡风文明实践工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充分运用文化礼堂、道德讲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场所,挖掘乡贤文化、传统文化,包括英雄人物、文人学士、仁医名师、政商名流、能工巧匠、优秀学子、孝老典范等,用优秀的地方文化教化群众,用群众身边的人传承“孝老爱亲”,用群众身边的故事弘扬“爱敬诚善”。

推进社会治理强基工程。大力推进“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运行机制和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实战机制,优先将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基层社会治理示范点培植,率先形成党建服务、警务工作、网格管理、法律援助“四位一体”的社区网格“驿站”。

推进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优先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卫生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休闲广场、体育项目等,鼓励支持供销合作社、电信运营商、邮政、金融等各类市场主体到新型农村社区设立服务点。

清江浦区:牢记初心本意圆百姓安居梦

近年来,清江浦区突出区级统筹、细化政策配套、强化精准监督,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

全领域谋划,夯实农房改善“基本盘”。按照“四化同步”要求,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高起点谋划、高效率推进。结合《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团队,科学编制《清江浦区空间发展实施规划》。统筹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编制《清江浦区农民群众居住空间布局规划》,启动农房改善项目13个。

高品质推进,跑出农房改善“加速度”。坚持把打造精品工程落实到项目规划建设全过程,既聘请大院大师领衔策划,又广泛邀请“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参与规划设计方案,着力提升项目品质品位。按照“抢基础、快面层、细节点、快收尾”原则,全面优化施工组织,科学进行工序穿插,力争全流程作业“无缝衔接”。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各项规定,并邀请党员群众代表参观施工现场,监督项目品质和工程质量。

全要素保障,书写农房改善“后半篇”。将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与项目建设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区委组织、宣传、政法等部门深入调研、广泛收集,研究制定“后半篇”文章实施方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后招引港业新城、牧原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13个。以2021年基层组织换届为契机,探索社会管理网格和基层党建网络融合管理模式,让搬迁农民“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

淮安区: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近年来,淮安区根据省市工作部署,按照“四化同步”要求,全力推进农房改善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活品质。

坚持高标定位,彰显地方特色。全域谋划新型农村社区布局,充分彰显文化底蕴、生态基础、产业特色。优选设计单位,综合考虑风貌塑造、功能配套的同时,细致研究单体建筑、附属设施局部设计,精心打磨项目方案。聘请本地专家成立业务指导组,逐个项目研究细节处理。与省城乡规划设计集团签订咨询服务协议,提升项目品质。

坚持上下联动,全面提速提质。实行一线推进,区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靠前指挥、现场推进;镇(街)党委书记坐镇指挥,党政负责人每天深入工地,现场会办问题。开展驻点督导,驻点督导组与施工方同作息,全程跟踪指导项目建设。严格落实“日汇报、周督查”制度,每周组织经验交流和问题研判。

坚持探索创新,提高工作质效。探索“统建统装统配”模式,建好样板房,引导群众选择设计、施工、安装一站式入住服务,让群众省心、省时、省钱。探索专业代建模式,和蓝城集团、省城乡规划设计集团合作,通过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精心打造鲁成社区、蒋桥社区等4个项目。注重留住乡愁,保留、利用老砖老瓦老树老物件,尽可能安排老邻居靠近居住。

坚持统筹推进,做好后续服务。区级研究制定“后半篇”文章实施方案,指导构建党建引领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镇(街)结合当地实际,深入实施“规范模式+个性特色”的具体方案,加强资源融合集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统筹谋划产业发展,新实施产业项目33个,确保社区周边有2个以上产业项目,促进强村富民。

淮阴区:聚力推进农房改善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淮阴区围绕3年40个项目1.2万户改善目标,出台“1+X”专项政策,调度专项资金,成立“2+1”工作专班,实施“1+6”主体及配套工程,以攻坚姿态,聚焦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农房改善工作。

出台新版《淮阴区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配套制定“X”项专项政策,精准指导项目建设、建设模式、工程管理、规划设计、资金调度、农户搬迁等各项具体工作。用好用足省市专项资金,统筹调度区级资金。明确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不低于10%的资金用于农房改善,土地指标交易收入全额用于农房改善。建立“区级统筹保障、镇(街)主体落实、区直牵头办理、平台融资建设、纪监跟踪督查”的工作机制,发挥导向作用。创建“书记区长压茬调度”+“2+1专班”工作推进模式。实行“书记区长单双周压茬调度”例会制度,由书记、区长按单双周赴项目现场,一线推进工程进度、调度工程施工。成立“2+1”工作组,蹲点督导组以区直部门为组长单位,赴各镇蹲点督查指导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工作。综合推进组以各镇为组长单位,集聚优势资源,抓好具体工作。综合监督组由区纪委监委为组长单位,负责全区农房改善工作监督,跟踪问效。实施“1+6”工程,在紧盯项目主体建设的同时,为每个项目量身定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规划保留房屋提升、沿线环境整治、装修装饰、产业培育6项配套工程,以镇为主体,区交通、水利、住建、农业农村等“N”个部门参建,实行项目化管理、一体化推进。

盱眙县:多措并举按下农房改善快进键

盱眙县按照省市农房改善工作部署,坚守本心、不忘初衷,创新开展工作,农房改善工作步伐不断加快。

高质高效快建设。开展农房项目“百日会战”,创新运用预制楼板、预制屋面板、预制楼梯“两板一梯”装配式技术,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有效缩短工期、节省人工、节约成本。盱城街道谢圩小区仅用2个多月时间,36栋90套房屋一层墙体砌筑全部完成、二层墙体已砌筑18栋、预制板调配安装24栋,用工减少30%、工期缩短30%,同时建设成本也控制在1200元/平方米左右。

优化模式惠百姓。创新思维,建立统规联建新模式,通过调研、询价等方式,制定材料招标控制价,对全县19个新型农村社区项目进行材料供应商公开招标,统一采购,极大降低了农房建设材料成本,其中砖价格下降34%,项目建设成本控制在1200元/平方米左右。

加强监管重质量。成立县农房改善项目质量技术巡查服务队,坚持一线服务、主动服务,为项目建设提供保姆式质检、安检服务,同时实行县、镇、村和专业监理单位“四位一体”监管机制,确保各项目质量过关,农户住上安全房、放心房。

紧贴民心强服务。成立搬迁农户进城入镇购房服务中心,为农民群众来访咨询购房补贴政策和进城入镇购房提供一条龙服务,打通住建局-农房办-公安局“绿色通道”,建立进城入镇排查月报机制。目前,已有2800户农户进城入镇购房。

健全档案抓规范。实现县、镇农房改善档案室全覆盖,严格按照锁定对象户数、建立档案户数、落实要件户数、档案完备户数“四步工作法”,确保建房一户、办证一户、建档一户、录入一户,全年已有3420户锁定对象户建立档案,并录入省级系统平台。

融媒体记者 唐筱葳 吴海涛

融媒体编辑 曹盈

通讯员 张耀 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