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有一种孝敬叫智能时代让老人不“失能”

将近2.5亿人,这是目前我国老年人的数量。32%,这是60岁以上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这也就意味着,每10位老年人中有将近7位没有使用智能手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这样的一些新闻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国庆期间,无锡“无健康码通道”为老年机使用者等人群提供的便利服务,引来网友纷纷点赞;黑龙江老人没有健康码被赶下公交车,引来网友们的谴责。

同样事关“扫码”、事关“老人”,不同的处理方式,引来不同的反应。这背后,反映出老百姓对于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如何更好服务老人的关心。这也是中国数千年来,尊老敬老优良品德的一种体现。

在手机已经成为人类一个新“器官”的时代,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让没有智能手机,或者不太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不“失能”,从而享受更好更优更便捷的服务。


换位思考,增加更多“便利贴”。如今,不仅仅是扫健康码需要用手机,看病预约、出行购票等都越来越多地使用到智能手机。传统的排队挂号、买票等等反而越来越“小众”。“小众”的背后,却是一个庞大的老年群体。一小一大之间,需要整个社会服务方面更加用心。如何更加用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学会换位思考。正如无锡火车站疫情防控组主要负责人、梁溪区党员突击队临时党支部书记胡志广所言,在之前14天行程轨迹查证期间,他们就发现有一些没有健康码的人群,现在查证模式转换后,这些人群怎么办?尤其是国庆、中秋双节,客流量明显会增多,他们是否会影响火车站人流通行?对这些人的需求是否应该考虑到?这一系列的换位思考,带来的是服务方式的改进,这才有了后来的全网点赞。由点及面,在更多的社会服务领域,我们也应该推而广之,做到“多条腿走路”“多方式服务”,照顾更多的人群。

贴近教学,增加更多“技能包”。与老年网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日有媒体援引《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数据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9.2%。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7年发布报告显示,全世界平均每半秒钟就新增一名儿童网民。这意味着,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一代,网络对于儿童就像是牛奶、玩具,是自然而然的陪伴。与此同时,互联网技能也是随之掌握。那么,如何让有智能手机,却不太熟练使用的老年人来增加“技能包”?年轻人的学习方式显然不适合老人。我们需要找到更加适合、更加贴近老年人的方式。首先要有耐心。老年人记东西的速度不比年轻人,因为记忆力衰退等原因,也更加容易“学了后边,忘了前边”,我们要保持充分的耐心,手把手教,让老人真正学会。同时,要更有爱心。近日杭州一位姑娘为了教外婆使用微信,特意手绘了一份“微信使用说明书”。“说明书”图文并茂,有的地方用大字作了标注,有的则细心地涂上不同颜色作为提示。在老年人不太擅长使用手机,不太适应“电子化教学”的前提下,这份手绘版“说明书”,用老年人更加易于接受的方式完成了知识普及,值得点赞和学习。此外,针对老年人在智能化、信息化时代遇到的诸多问题,比如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问题,我们需要更加精心、精准地普及相关知识。真正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帮助老年人掌握如何网上检索信息、如何辨别健康谣言、如何识别网络诈骗等知识。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当年轻人在信息化时代快步前进的时候,老年人或许走得慢一点,我们不妨通过不同的方式搀一把、扶一程,让他们也能同样享受到信息时代带来的乐趣和便利。这也是尊老敬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何渊/文 万栋梁/制图)

融媒体编辑 童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