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高地 枢纽新城 拥抱淮河新时代】擦亮“水懂我心、自然淮安”金字招牌 淮安水利改革全面纵深推进

“水也清了,岸也绿了,心情也舒畅了。”望着家门口流过的村中心河,60岁的洪泽区黄集街道仇石村村民仇应根笑言,看着村里现在的景色,他很想真的能年轻几岁。沿着村里的中心河溯流而上,是胜天河、浔北干渠、洪泽湖,“流的是淮河的水!”

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作为淮河流域重要中心城市的淮安“水问题”日益凸显。2013年,淮安水环境、水生态指标低于80%,48个参评断面全年期水质IV类及以下占比达35.4%。治理淮河,需要从最初的防汛、灌溉为主,逐步向治理水环境、水生态转变。近年来,淮安水利改革向全面纵深推进,水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依法治水全面升级,特别是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淮安创新“一河长两助理”“三长一体”“民间河长”“样本河道”等一揽子举措,打造“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生态美丽幸福河湖品牌。

依法治理 构建健康水生态

深秋时节,白马湖畔风光旖旎,万顷湖面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荫,精品菊花园、千亩向日葵、万株红枫林多姿多彩,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曾几何时,白马湖原有15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因随意圈圩减少近1/4,湖区净水面仅有42.1平方公里,水环境恶化让人揪心。

近年来,淮安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水利改革发展目标任务,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精心谋划实施“四线管理”“八大工程”“十大示范工程”,突出依法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构建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体系。

在白马湖治理过程中,淮安首先把入湖河道治理作为重中之重。白马湖上游9条中小河道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15亿元,综合实施筑堤防、清淤、清杂、护岸、绿化等工程,打造出拥有自我修复、净化功能的河道,逐步恢复“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面貌。同时,实施退渔还湖、退圩(围)清淤等工程,着力改善白马湖湖区水环境。通过实施总投资32.71亿元、7大类36项生态环保项目,白马湖湖区净水面已经扩大到86.7平方公里,防洪库容增加了1.6倍,水质总体维持在Ⅲ类水标准。

在系统治理工作中,淮安还创新“水利+”理念,如投资1.63亿元,实施萧湖、勺湖、月湖“三湖”系列水系连通及水生态整治工程,实现三湖、桃花垠与里运河的水系连通,并布局启动御码头、状元楼、吴承恩广场、漕运遗址公园等项目,以“水利+生态”“水利+文旅”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据测算,“三湖”连通可年增旅游收益超亿元。

一河一策 全面推行河长制

盱眙县境内的高桥河,发源于该县穆店镇万湖水库,最终流入洪泽湖。“沿河岸建起了不少非法的小码头、圈圩、养殖户的违建,一些人随意倾倒垃圾,一些施工单位更是经常在河道内取土、倾倒建筑垃圾。”回忆起2016年之前的情况,穆店镇永华村支部书记杜守军说。2017年实施河长制后,杜守军成了高桥河上的一名村级河长。3年来,沿着村境内的高桥河巡河成了他的一项重要工作,“只要发现问题,能解决的,当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立刻向上级河长汇报,很快也都能解决了。”现在的高桥河,两岸生态护坡,绿树成荫;河水碧波荡漾,鱼儿欢游。

淮安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河长制,创新构建河湖长制责任主体架构。市县乡全面实行双总河长制,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河长,共落实市级河长14名、县级河长159名、乡级河长1211名、村级河长4121名,形成自上而下、全面覆盖的河长体系。同时,探索建立河湖长、断面长、网格长“三长一体”机制,全面夯实了河湖长认河巡河管河责任;推进“党员河长+企业河长”探索实践,招募500余名党员和企业家担任民间河长,履行河段巡查员、宣传员、联络员、示范员职责,开启社会力量参与河湖治理新局面。

淮安还在江苏首创“一河长两助理”机制,每名市级河长配一名技术助理、一名行政助理。河长助理协助河长开展巡河、调研等工作,准确掌握河湖基本情况,配合编制“一河一策”方案,提出管护建议,为各级河长履职提供有效保障。

河湖长制让淮安的每条河流、每个湖泊都有了“长”,实现了“没人管”到“有人管”的飞跃。三年来,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累计巡河履职13.2万人次,交办、整改问题2.1万余件,集中解决了一批涉河涉湖“疑难杂症”,形成了治河治湖新常态。

五位一体 全国范本“小水改”

在河长制实践中,淮安以智慧河长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在省管湖泊中率先实行网格化管理,实现“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三步齐抓。从2017年起,洪泽湖非敞水区域共划分网格62个,设网格员50人、网格长19人,实现涉湖违法行为及时发现、报告、处理,形成“全面覆盖、层层履职、网格到边、人员入格、责任定格”的管理网络体系,达成“责任到位、监督定位、奖惩定量”的管控目标。该做法在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里下河湖荡4个省管湖泊管理中推广,有效弥补了河长巡河不足的问题,实现河湖管护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

针对河湖管护中“多个龙头出水”现象,淮安以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引领,整合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和农村环卫、交通设施、公共绿化设施、公共活动场所管护力量,构建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体系,实现经费“打包”、人员整合,形成了“五位一体”管护模式。“五位一体”长效管护与河长制工作深度融合。管护人员兼具河长制巡查职责,每天上岗保洁的同时,对乱建、乱排、乱占等较大问题及时向相应河长汇报,由河长进行处理,形成巡、护一体化长效机制。“小水改”淮安经验在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汇报会上交流。

河湖管护中,长期存在“县区、镇街、村居”三级跨界河道管护工作量大、矛盾多、资金少的情况。淮安创新开展三级跨界河道精准管护试点工作,明确河湖长统筹责任,明晰跨界河道管护责任,打破行政壁垒,“跨界”整合河道管护人员、设备、资金,实行统一管理调度。在具体运行中,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现代化河湖管护目标,建立源头控制、系统治理、联合行动、综合保障、监督反馈的河湖管护五大工作机制,加强河湖工作巡查、监测、维修、养护、保洁,初步形成三级跨界河道联防联控、共治共享的“315”精准管护经验模式。

样本河道 打造河湖好风光

洪泽区龙须港河是通向白马湖森林公园的必经之道。河道两侧花木整齐林立、河水干净清澈、河面波光粼粼,垂钓者在这里流连忘返,曹圩村的村民常在河两岸散步吹风。村子里,绿树掩映,小桥流水,白墙红瓦的楼房整齐划一;白鹭悠闲飞落在不远处的碧绿稻田里,静谧清新,令人心驰神往……“以前这里都是臭水沟,河面上长期漂浮着各种垃圾,如今我们这里水畅河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河里的鱼儿多了,垂钓的人多了,鸟儿也多了,老百姓脸上的笑容又回来了!”曹圩村村主任邵艾波介绍。随着河道疏浚整治、保洁员每天作业,大家的文明意识也提升了,邵艾波说:“看到这么漂亮的湖面和护坡,谁还好意思往河里乱丢垃圾?”

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中,淮安聚力打造生态样本河道,为河湖治理树立标杆示范。2018年,淮安市提出两年内建设100条生态样本河道,并出台考核办法,明确生态样本河道“五有”“六无”“四个目标”的建设标准。市级总河长多次召开样本河道建设推进会,多次深入一线推进项目实施;各级河湖长纷纷履职尽责,查办、会办、督办;各县区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推进生态样本河道建设。截至2019年底,全市100条生态样本河道基本建成,淮安生态文旅水城风貌焕然一新。龙须港河就是洪泽区的河长制样本河道之一。

2020年,淮安又启动生态美丽幸福河湖“111”工程巩固提升计划,努力建成100条(座)生态美丽幸福河湖、1000千米生态美丽幸福河湖岸线、1000平方千米生态美丽自由水面,让生态河湖串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龙须港河畔的曹圩村现在已经成了江苏省“水美乡村”。

打造生态样本河道,推动生态河湖从“管得好”向“升级版”持续提升。如今,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河湖好风光”,让“水懂我心,自然淮安”的淮安生态文旅水城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融媒体记者 何剑峰

融媒体编辑 曹盈

通讯员 石文静 钱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