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高地 枢纽新城 拥抱淮河新时代】满城绿色半城水 水都美景入画来——金湖县见证人水和谐的治淮之变

金湖县境内河网密布、纵横交错,渠连沟、沟连河、河通湖,三里一桥、五里一闸,是苏北水乡,也是“洪水走廊”。今日的金湖,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水城明珠”。看,“五纵五横”水系,展示了亮丽的城市水环境;引水润城工程,让金湖“水绿相映,城在园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城市河道景观提升以及生态治理等工程,树立了一批水利建设标杆……水,孕育了金湖、滋润了金湖。曾几何时,水也让金湖人民吃尽了苦头,75%的淮水从金湖过境入江,作为淮河行洪通道的金湖饱受苦难,自1959年金湖建县开始,全县人民拉开了与淮水斗争的伟大篇章。

61年来,金湖人民依托“三湖环绕,万水蕴情”的水乡格局,奋力拼搏,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从受制水患到人水和谐的绿色发展之路。“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兴建水工程、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生态、优化水环境、弘扬水文化,把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作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优化生态的重中之重,擦亮金湖底色,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令人向往的水美金湖。”日前,金湖县水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孙桂清表示。

“治穷先治水”

金湖县三面环湖,地势低洼,淮河穿城而过,金湖人曾经饱尝水患之苦。解放前,两年一小淹、三年一大淹,非洪即涝、非涝即旱。洪来浊浪滔天、涝至陆地行舟、旱时蝗虫肆虐,民不聊生,人们谈水色变、不寒而栗。金湖人迫于生计,只有抬高庄基筑圩自保,境内遍布大大小小的圩堤300余座,但一遇洪水,不堪一击,人民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能望水兴叹。

“治穷先治水!”这是金湖人民的心声。在党中央的关怀下,1950年11月,治淮委员会在安徽蚌埠正式成立,分设河南、皖北、苏北三省区治淮指挥部,负责规划和领导淮河流域的水利工作。1952年,洪泽湖下游开挖苏北灌溉总渠;1953年,三河上游建成三河闸,控制淮河洪水下泄。除了参加大型工程外出施工,金湖人民同时搞好境内复堤加固、联圩并圩工程,提高防洪能力。从1954年到1956年间,全县人民靠肩挑人抬筑土1000多万方,将原有300余座小圩加固、联并为大中小22座圩口。至此,曾经的“圩邻圩、圩靠圩、圩中圩、圩套圩”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形成淮南、淮北两个大的防洪体系,避免了洪水到来腹背受敌、四面出击、连环破圩的现象,从而集中力量、团结抗洪、一致对外。

1969年10月,淮河入江水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来自淮阴、扬州、六合三专区20余个县共20余万名民工涌入金湖,与金湖人民一起靠肩挑手挖,挖出东偏泓、西偏泓,加固和扩大淮河入江水道东西堤、南北堤及高邮湖大堤;兴建三河拦河坝、大汕子隔堤等,使淮河洪水改道金沟行洪道直接入高邮湖。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969年初至1970年底,淮河入江水道二期工程全部完成。从此,小圩变大圩、弯圩变直圩、土圩变石圩,防洪战线缩短、抗洪能力增强、耕地面积增加,洪涝分治、旱涝保收,人民安居乐业。

金湖人民的治淮历程,充分响应了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也充分彰显了金湖人民的治淮精神。何为治淮精神?一是顾全大局、团结治水的精神。解放以来,金湖人服从大局、团结治水,多次离县到外地参加10多项水利工程施工,施工人数逾4.8万人次。苏北灌溉总渠施工、三河闸土方施工、淮沭新河二河段施工、宝应大运河工程施工、淮阴段大运河施工……这些重要水利工程的建设,金湖人从未缺席。为配合淮河入江水道工程建设,金湖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离开世代生活的土地,为洪水让路,在异地安家落户。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建县之初,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全县动员2.5万人改造黎龙河。施工期间,每天只有两顿稀饭,前后历经160天、筑土方183万方,打通河道,实现旱改水。三是敢于斗争、勇往直前的精神。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要把工程建设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越是艰险的地方,金湖人民越往前冲,不少人为之流汗流血,甚至付出生命。原唐港于沟村农会主任张太成于1954年抢险牺牲;原唐港同心乡指导员刘仁源于1954年抢险牺牲;原淮胜水利站站长丁焕明被授予“治淮劳动模范”称号,积劳成疾、辛劳一生……他们与金湖干部群众一同被载入治淮功劳簿。四是锲而不舍、乐于奉献的精神。老一辈水利人陶樟火,将青春奉献给了金湖水利事业,退休后仍不忘初心、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指导施工。为了下一代人不再遭受水患,金湖人锲而不舍、不懈奋斗,治淮精神激励后来人不断前行。

“条条河岸皆风光,处处工程是景点”

借助兴建淮河入江水道这一契机,金湖人乘势而上,大干水利——沿湖圩区实行洪涝旱渍兼治、水肥土林综合治理,调整水系,做到“挡得住、引得进、蓄得足、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提高河网化、条田化标准,继续开挖大中小沟、干支斗农渠,兴建配套建筑物,平田整地,并在淮河入江水道以东架设高压输电线路,建成100多座机电排灌站,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固扩容3座水库,开挖整理1560多面塘坝与截水沟,发展井灌和电力灌溉。金湖人用辛勤的汗水建成“防洪、除涝、降渍、抗旱”四大水利工程体系,把水害变成水利,让昔日因水而困、因水而贫的金湖,变成因水而安、因水而兴的“水城明珠”。

近年来,金湖县委县政府全力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投资逾24亿元,防洪除涝、农田水利、饮水安全、美丽河湖、水系连通等工程相继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金宝航道项目、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建成横桥联圩、陈家圩等淮河入江水道周边防洪圩堤加固工程;建成金湖县备用水源地,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在全市率先实现“同源、同网、同质”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实施引水润城、城市河道综合整治景观提升等水利工程,打通城区水利活水廊道……

“条条河岸皆风光,处处工程是景点。”如今,淮河入江水道金湖段已建设成集水利科普、滨水游憩、运动休闲、生态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文化、经济长廊。300公里全域绿道,绿道沿途有省级三河湾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万亩荷花荡,4A级旅游景区——水上森林公园,湖上百岛——白马湖旅游景区,串连起全县众多特色水美乡村、美丽渔村。

回望治淮历史,虽已过去几十年,但金湖人民胸中热血难凉,治淮精神鼓舞着全县人民守护这座水上小城,也将继续激励他们改革创新、追梦未来。

融媒体记者 李蓉

融媒体编辑 曹盈

通讯员 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