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江苏洪泽:“白墙灰瓦”里开出“幸福花”

走进淮安市洪泽区蒋坝镇,一幢幢白墙灰瓦的“洋房”宽敞明亮,彰显着农房改善后村民们的幸福生活。“我在外地工作了两年,回来后竟然连自己家都找不到了,现在村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刚从深圳打工回来的年轻小伙刘敏说。

农房改善不仅关系全面小康建设大局,而且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是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自农房改善推进以来,淮安市洪泽区高度重视,对照高质量标准,将“美”字贯穿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细节,全面提升群众安居幸福感和获得感,不仅留住了洪泽特色,也留住了浓浓的乡愁。

搬得进留得下

“今年,我们家是双喜临门。不仅搬进了田园雅居的新房,还为孙子举办了婚礼。感谢农房改善的好政策,让我们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朱坝街道80岁的周国泰老人说起新房子是滔滔不绝,“我们祖祖辈辈都住在农村,原来的几间房子已经破陋不堪。孙子对象早就谈好了,就是没有婚房。农房改善给我们带来了好处,我们全家都感觉很幸福,这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光了。”

让村民搬得进、留得下,农房改善不仅要改变村民的居住环境,还要帮助村民解决搬迁后遗留下来的收入来源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帮助村民增收,洪泽区的许多村镇将土地统一流转发包,引入稻虾共作、采摘园、温室大棚等农旅项目,既能留住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又能鼓起村民的钱包口袋。

“土地流转后,我在四季花海做保洁,一年收入能有2万多元。”陈向村村民陈绪梅告诉记者,“经过农房改善,我们不仅搬进了新家,住上了好房子,收入也增加了,日子越来越好了。”

留住根留住情

洪泽区在项目提升过程中,主动贴近群众需求,积极注入乡土气息,留住乡风民俗,通过把本地“记忆符号”以及优秀的历史文化搬进新社区,让老百姓在搬进新家的同时,零距离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

在朱坝街道大刘村,一些新建的“洋房”正在装修,还有一些已经有人入住,社区统一采用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风格。每个独立的院落不仅有阳台,还带有一个小菜园。记者注意到,不止大刘村,在洪泽农房改造的房屋设计上都普遍采用了徽派的建筑风格。“我们这里有很多千年古镇,结合村民需求和地方文化,最终选择了徽派的建筑风格。这种设计与“水韵洪泽”的主题非常吻合,同时看起来也很整齐漂亮。”大刘村党总支书介绍说。

环境好配套全

“以前的房子里没有暖气和天然气,冬天特别冷。烧火做饭都要去镇里灌液化气,一来一回,也要一个多小时。”西顺河镇年近60岁的周国庆告诉记者,“现在搬进来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液化气用完的问题了。冬天还有暖气和空调,以前都不敢想有一天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住上新房的村民,家家户户都接上了移动网络。有些村民趁着视频直播热潮,还当起了村里的网红,展示自己的新生活。家住蒋坝镇的朱红,搬进新房后就注册了抖音账号,每天下班都会拍一些小视频跟网友分享自己的生活体会。“以前,住在老房子里网络信号总是不好,看到别人直播特别羡慕。现在自己也能开视频账号做直播了,特别高兴。我现在想把自己的幸福生活分享给大家,让大家看看我们洪泽的新农村。”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