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建设“枢纽新城”之路径探索

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淮安将围绕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聚力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多年来,笔者一直在跟踪研究中心城市建设和枢纽经济发展问题,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应当关注四个问题:一、淮安为什么要打造枢纽?二、淮安为何能够成为枢纽?三、淮安打造什么样的枢纽?四、淮安如何打造枢纽?

一、打造枢纽城市,发展枢纽经济,是淮安实现差别化发展、取得竞争优势的重大战略选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竞争呈现出白热化的竞争态势。在百舸争流的城市发展锦标赛中,如何选择前瞻性和可行性二者兼备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是摆在地方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抉择。当下正是全国各地大力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关键时期,笔者有幸参加淮安市“十四五”有关专项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在具体规划工作中深深感到了区域发展定位的极端重要性。进入新世纪以来,淮安首先成为长三角北部的高速公路枢纽,京沪高速、宁连高速和徐宿淮盐高速成就了淮安的第一个“米”字型交通枢纽。随着徐宿淮盐高铁的通车、连淮扬镇高铁的试运行和宁淮高铁建设的快速推进,淮安将在未来数年内成就第二个“米”字型交通枢纽。现代战略学大师、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代表作《竞争战略》三部曲中提出了著名的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实施“枢纽”发展战略正是淮安基于自身区位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淮安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的重要指南。

二、独特的区位优势、发达的交通设施和包容共享的文化传承,是淮安打造枢纽新城、实现枢纽战略的重要资源基础。鸟瞰中国地图,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淮安正处于中国最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关键枢纽位置,更准确地说,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北部地区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都指出了地理区位对地方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如毗邻大海、大江、大河、大湖的城市都拥有着强大的发展潜能和长久的发展优势,这个规律在古今中外一律通用。淮安距离黄海和长江均不到200公里,京杭大运河、淮河、古黄河等多条大河从境内穿过,坐拥洪泽湖、白马湖等著名淡水湖。多年前,笔者曾撰文提出将灌南划回淮安(1996年之前,该县在历史上一直属于淮安),如果此言成真,那么淮安将重新成为海洋城市,而且将成为全球唯一的同时拥有大海、大湖、大河的最具代表性的“水”城市。值得读者朋友关注的是,除了新中国成立后划入淮安的原属安徽滁州的山水之城盱眙,淮安市及所辖各县区均以水为名,足见淮安水文化之悠久传承和深厚积淀。依据宏观环境分析的PEST模型,上天赐予的优越地理区位和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是淮安当下建设枢纽新城的自然和文化基础。

三、面对高质量跨越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淮安应当建设以交通枢纽、水利枢纽、产业枢纽、开放枢纽、文旅枢纽、教育枢纽为标志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枢纽城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淮安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需要时时刻刻彰显“以人为本”这一鲜明主题。根据笔者的前期研究,淮安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期间应当着力建设交通枢纽、水利枢纽、产业枢纽、开放枢纽、文旅枢纽、教育枢纽等“六大枢纽”。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双“米”字型交通枢纽的建成,淮安应当全力推进航空港和内河港口的建设,同时进一步论证上文提出的通过区划调整推动淮安重新成为海洋城市的可行性。对于淮安发展而言,这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水利枢纽是淮安这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自古至今的永恒主旋律,也是淮安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水利设施重要功能的基础上,需要和城市化进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有机的结合。基于宏观战略分析的SWOT模型,淮安交通枢纽地位的持续提升为加快物流中心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硬件保障,同时强力助推淮安打造以“433”现代产业体系为依托的产业枢纽。为了建设立体化、多层次、以人为本的新型枢纽新城,淮安“十四五”乃至今后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应当着力推进开放枢纽、文旅枢纽、教育枢纽等“软枢纽”的建设。作为“硬枢纽”的交通枢纽和产业枢纽的双重推进,为淮安进一步打造以台资高地为标志的开放枢纽提供了强劲动力。深入挖掘淮安的悠久文史传承,全力打造运河之都和伟人故里的响亮品牌是文旅枢纽建设的关键所在。整合提升淮安的丰富高教资源,加快建设特色明显的地方应用性大学则是“十四五”教育枢纽建设的重中之重。

四、加强规划引导,建立督查机制,为淮安枢纽新城建设提供长期战略支撑和全面制度保障。建设“六大枢纽”是淮安市推进“四个淮安”建设、实现快速崛起的关键举措,需要加以战略谋划和逐项落实。当前正在开展的全市“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应当明确以“枢纽”建设为导向的编制宗旨。通过全面、科学、具有前瞻性的规划编制工作,将“枢纽新城”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一一落到实处。制度经济学和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指出了基层创新和竞争性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应当学习南京、苏州、杭州等发达地区的经验做法。建议成立六大枢纽建设指挥部,由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等担任指挥长,明确指挥部专职队伍和责任单位,定期调度、会办、督查、考核枢纽新城建设各个专项工作的开展情况,通过强有力的行政驱动,推动枢纽新城的建设工作速见成效,形成示范标杆,在全市上下形成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喜人态势,为全市“十四五”的高质量发展征程保驾护航。

(作者徐晓虎系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淮安智库创始人、淮安市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中心研究员)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