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房改善】搬得出 留得住 能致富 金湖:农房改善有内涵 群众更有获得感

“房子装修,大事小事都要忙,但忙得幸福。感谢政府好政策,让我们住上了‘大别墅’。”金湖县塔集镇施尖村村民徐哲湘高兴地说。

自2018年9月我省实施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以来,金湖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配套、多产业支撑,让百姓“搬得出、留得住、更要能致富”,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产业配套,着力建设“外在有颜值、内在有气质”的美丽乡村,让群众更有获得感。截至今年10月底,该县累计签订自愿搬迁协议20246户,通过省级验收项目6个,改善农房3178户;建成省级农房示范项目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个。

高起点规划,统筹协调推进

“家里10亩地一年得租金1万元,我和老伴每月收入5000多元,儿子月收入6000多元……再住进新房子,那日子肯定越过越舒心。”在淮安市区务工的银涂镇于沟村村民崔杰,毫不犹豫地签订了老房拆迁协议。

金湖县实行搬迁计划安排、搬迁政策制定、设计方案审查、土地指标争取、土地复垦交易、安置项目建设全县“六统一”,避免镇(街道)各自为政、责任落空,确保落实“一条线”、全县“一盘棋”。该县坚持群众利益最大化,给予自愿搬迁农户房屋补助、购房补贴、隐性补助“三重福利”,综合各类奖补政策后,质量较好的农房可以在县城换购等面积的安置房,较为陈旧的农房也仅需支付1-2万元的差价。

规划布局上,按照“50%进城、30%入镇、20%赴点”的总体原则,根据靠城、靠镇、靠园“三靠近”原则,坚持点、线、面结合,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20个,规划保留的19个村庄进行改造提升。面上,围绕精品城区建设,在小集公寓、徐梁小区等安置小区基础上,在县城规划建设3个大型农民新型社区,进一步加快人口集聚,提高基层治理质效;线上,策应全域旅游发展,以247省道(淮金线)、331省道及荷花大道等主要交通干线为主轴,规划布局湖畔旺屯、荷韵小镇等项目;点上,充分考虑群众生活需求,在距离集镇较远、人口基数较大的地方,设点建设农房改善项目。

高品质配套,满足群众需求

“湖畔旺屯就是好,百姓看了开口笑……”在吕良镇湖畔旺屯二期选房现场,村民赵可亚兴奋地来了段顺口溜,引来大家一片笑声。

搬得出,更要留得住。金湖县在严格落实省、市“七通九有十到位”要求的同时,充分利用原撤并乡镇现有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教育、卫生、商贸、物流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整体水平,推动形成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生产生活圈。该县抽调建管、市政、园林等精干力量组成攻坚队伍,同步建设污水设施,铺设污水管网,安装路灯,实施美化绿化,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立足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建设,按照“四化同步”理念,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将知青岁月、治淮精神、红色革命等特色文化元素与农房改善深度融合,培育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真正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多产业支撑,带动就业创业

“以前家里房子破,我们两口子就出去打工,想挣几年钱把房子翻新一下,家里老人小孩也顾不上。现在不一样了,农房改善让我们提前住上新房,而且离家200米就有工厂,收入不比外出打工低。”金南镇村民王有富谈及搬进新房时如是说。

金南镇幸福街小区依托良好的镇工业基础,积极引导居民进园区务工,既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又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毗邻白马湖景区的湖畔旺屯、紧靠荷花荡4A级景区的荷韵小镇,定位于服务全域旅游发展,积极引导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致富。戴楼新塘居住点、金北金港小区纳入高铁新区、航空新城规划,全面接受产业辐射。同时,结合社区建设和小区管理,金湖县多渠道增加公益性岗位,统筹兼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农民就业创业,优先照顾困难群体,确保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让农房改善这项民生工程真正惠及广大百姓。

融媒体记者 王昊

融媒体编辑 曹盈

通讯员 李广忠 李军 侯秀松 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