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亿吨港 实现高铁梦 综合成枢纽 迈入现代化 “十三五”时期我市交通运输发展成绩斐然

12月24日,市政府召开“淮安市‘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十三五”时期是淮安交通运输发展历史上取得成就最显著的一个时期,全市交通运输系统以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核心,大力践行“有为交通、科学交通、精致交通、和谐交通”发展理念,全力改善内外交通条件,基本实现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建成亿吨港、实现高铁梦、综合成枢纽、迈入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公铁水空管”统筹发展、有效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淮安成为区域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5年来,综合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十三五”预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超622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2.8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35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新增250.4公里,占比提升至20.75%,实现了县与县之间通一级公路、县与乡之间二级以上公路全覆盖。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02公里,京沪高速、长深高速等国家级高速公路贯穿境内,实现县域全部通高速公路。现有铁路营运里程263.9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163.4公里,徐宿淮盐、连淮扬镇铁路建成通车,宁淮城际铁路开工建设,淮安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区域重要高铁枢纽地位基本确立。航道总里程1483公里,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231公里,淮安新港二期、淮河出海航道整治工程等重点港航项目建成使用,境内船闸全部达到复线以上,形成经盐河对接连云港港和经大运河、长江直达上海港的两大出海口。淮安机场开通以来,客货运量增长迅速,成为全国支线机场发展样板,一类口岸获批开放,成功迈过百万旅客吞吐量门槛,二期扩建工程建成投入运行,迈入中型机场行列。淮安有轨电车成为行业标杆,产生全国影响,先后吸引了28个省份、130多个城市、近300个批次人员来淮考察学习。一次性建成总里程48公里、总投资165亿元的市区内环高架,建成以城市中轴线淮海路古淮河桥、运河大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要城市桥梁。

5年来,交通运输经济蓬勃发展。全市运输结构进一步完善,货运服务效率不断提升。淮安港是国家二类水路开放口岸,全市港口吞吐能力超亿吨,港口吞吐量在全省内河名列前茅;目前拥有内外贸集装箱航线11条,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省比重超过50%,辐射山东、安徽、河南多地,是对接上海、太仓、连云港等沿江沿海港口的重要内河集散枢纽。

京杭运河两淮段是全球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之一,淮安船闸货物通过量突破3亿吨。淮安机场航线总量达28条,通航41个城市,基本形成通达便捷的客运航线网络,旅客吞吐量增速在全省九大机场名列前茅。省委书记娄勤俭亲自谋划提出建设淮安航空货运枢纽,与徐州陆港、连云港海港形成互为支撑的苏北物流金三角,并将其作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淮安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已纳入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等国家级规划,目前运营郑州、福州、深圳3条全货机航线,机场货邮吞吐量近十年来保持年均26%的高速增长。

5年来,民生服务能力有效增强。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累计建设农村公路2390公里、桥梁524座,大幅改善了农村地区出行条件,6个县区获得“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称号。全面完成市区公交体制改革,加快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淮安公交车辆状况、服务质量在全省领先。在省统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研究室发布的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监测统计报告中,淮安基本公共交通满意度得分2018年全省第一、2019年全省第二。全市镇村公交在2018年实现全覆盖,比省定目标提前两年;列入省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的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在2019年实现全覆盖,比省定目标提前一年。

5年来,行业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推动实施交通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组建“一支队三中心”,进一步完善职能配置、优化组织结构,形成了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监管有力、服务优质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苏北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建设项目淮安船闸-九龙湖公园段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打造成绿色现代航运的“淮安样板”。先后建成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综合监管平台、感知公路、路网监测、水上ETC、公交智能调度、掌上公交、“两客一危”监管主动智能防控系统等信息化项目,有效提升了交通运行监管能力。全市交通运输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十三五”以来,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交通运输系统闻令而动、尽锐出征、顽强作战、保运保畅,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了坚强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

融媒体记者 吴海涛

融媒体编辑 高尚杰

通讯员 刘国昌 孙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