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江苏涟水:沃野欢唱振兴“新农歌”

陈韦舜的草莓、李明顺的芦笋、吉子勇的豆丹、姜建的西瓜、陈俊生的葡萄、王利的稻鳖……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这样以农民名字“命名”的农产品不胜枚举,一批批有文化、懂技术的“能人”数不胜数。在这片有着1678平方公里的红色热土上,生活着95万农村人口,耕种着150多万亩农田,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大县要迈向农业强县,实现乡村振兴,什么是关键?涟水县的答案是“人才”。

近年来,涟水县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承办、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涟水县分校为主阵地,大力实施省部级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围绕提高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发展和需求导向,遵循成人教育规律,创新教育培训模式,积极开展“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以此激发农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学员颜刚展示他的颜家庄家庭农场生产的“福美涟”大米

“参加农广校(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涟水县分校的简称)组织的培训班学习后,我向专家们请教,学会了更多种植技术。”说这话的人叫颜刚,是涟水县红窑镇颜家庄家庭农场的农场主,也是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最大受益者。“把专家们讲解的新品种、新技术牢记心里,回来后积极探索实践,打开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提起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给自己带来的好处,颜刚笑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农广校先后培育出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陈俊生等13名学员成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学员王敏应邀参加2018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成为全国农民创业项目资助对象;2019年,学员乔林中获“全国优秀农民教育培训学员”称号;学员颜刚先后获得“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江苏省优秀青年农场主”“淮安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淮安市劳动模范”称号;王利等8名学员被授予淮安市农业农村创业创新标兵称号。

涟水县还通过“农广校+”,搭建高素质农民产业在线交流平台、产业指导平台、人才聚集平台、产业服务平台等“四大平台”,通过建立交流群、成立高素质农民协会、金融帮办、跟踪服务等形式,在“扶”“育”上下功夫,激发农民自身发展内力,促进建立一支能够适应当地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队伍。2019年,涟水县《平台“扶育式”农民职业教育案例》在第二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推出的“十大宣介”活动中,获评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典型案例。

培训课程设置精准有特色,高水平师资队伍保证培育质量,实训基地设置有亮点。目前农广校已建设国家级农民田间学校1所,省级农民田间学校1个,市级农民田间学校7个,县级农民田间学校17个。利用培育基地和田间学校开展省级农业职业技能培训34期,培训学员4362人。农广校还将高素质农民培训与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等有产业、有规模的参训学员中广泛宣传涉农中高职学历教育,引导鼓励他们参加“半农半读”中高职学历教育,促进农民学历提升。

农民变身大专家。在涟水,一大批扎根于农业农村的“大能人”不仅成为有文化、会技能、懂管理、能致富的高素质农民,颜刚、乔林中、王利等人已由原来的涟水农广校学员转变为讲师,成为新时期农业带头人、领跑者。“十三五”期间,涟水县累计开展各类农民教育培训20223人,年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4000余人,其中组织现代青年农场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902人次,开展省级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69期,培训学员18504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508人。成绩的背后,是涟水县培养高素质新农民的使命与初心。(李淑玲 左达超 段宗科)

融媒体编辑 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