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妈妈带娃摆摊,除了感动还需行动

近日,安徽阜阳身患残疾的田女士每次摆摊时,用安全绳把孩子拴在身边的视频被热转,引发人们纷纷感慨“为母则刚”。凡人与生活的搏斗往往最能触动泪点,但感动之余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填平奋斗路上坑洼的事情需要去做。

据了解,田女士得过小儿麻痹症,是三级残疾。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未来,她早出晚归。家里公婆去世早,孩子没有人照顾,老公又在别处摆摊。田女士怕孩子乱跑,所以用这样的方式陪伴孩子。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任何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坎坷挫折。真正的强者是不向命运低头,敢于向命运发起挑战的人。由此言之,田女士身为残疾人士,带娃摆摊着实令人感动,甚而足以让很多在人生旅途中总想着躺着等、伸手求、张嘴要的人汗颜。

类似于田女士的个体案例并非唯一,而每一次出现这样的报道时也总能触动人们的感情,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感动之后、关注之后呢?显然,我们的目的不应在于把目光聚焦于田女士这一个体,也不应是为了抬高或者贬低某些人,更大程度上则是要透过这一个案现象,思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并试图去解决问题。至于解决问题,即使暂时不能治本,但治标的量的积累也最终会推动质变的发生。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美好生活需要个体的努力,但更多的是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单位“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近年来,我国教育、医疗、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进展,广大人民群众正在拥有更多“获得感”。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正视存在的不足。残疾妈妈用安全绳把孩子拴在身边摆摊谋生活,这不能只是让人感动过后抹抹眼泪就算了的故事,它其实照见了现实中改善和保障民生仍有很大需要提升的空间,还有许多需要落实落细落深的工作。不仅是残疾人,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必然要面临个人就业、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更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个人能力。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补齐农村基层的民生事业“短板”,积极探索社会事业改革“深水区”,改革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凡此总总,无不需要切实的行动。

人们感动于残疾妈妈带娃摆摊的奋斗故事,但我相信人们更期待终有一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在这片大地上涌现的将更多只是奋斗的激励,而不再有触动泪点的心酸。(霍然)

融媒体编辑 童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