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进高质量发展】筑牢民生底线 大爱温暖民心 我市全力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

扶助一户贫困户,温暖一个家庭;实施一项惠民工程,造福一方百姓……去年以来,市民政部门深入开展“三爱三比”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有力推动全市民政事业发展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基本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持续提高城乡低保金、特困人员供养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残疾人“两项补贴”等保障标准,实施“渐退缓退”“单人保”政策,有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去年前三季度,全市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3.28亿元,惠及低保对象4.47万户、8.99万人;支出临时救助金2121万元,临时救助2.1万人次。全年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32亿元,为4897名困境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3858万元。应对疫情影响,发放价格临时补贴3600万元,惠及44万名困难群众。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核对机制,核对城乡低保、建档立卡、住房保障等对象近6万户、13万人次,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精准度。开展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精准巡访排查,实施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拓展“明天计划”覆盖范围,建设完成24个“关爱之家”,实现镇、村(居)全覆盖。

基层社会治理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市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配合组织部门完善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等薪酬管理制度,深化“政社互动”,推动建设30个“三社联动”示范点,建成47个镇(街道)社工服务站,共治共建共享局面得到进一步强化。推进村务公开、移风易俗,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基层民主自治、村(居)减负增效能力持续加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达标率100%。全市红白理事会、志愿服务组织覆盖率100%。全市共登记社会组织6394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13个。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为全市1413名困难群众开展心理疏导。全市共有持证社工1743人,万人社工占比苏北领先。疫情期间,全市慈善组织共为疫情防控募集款物3240余万元。

基本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市建设运营各类养老机构232个,养老总床位4.9万张,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3.2张。建成46个具有全托、日托等功能的乡镇(街道)日间照料综合体(中心)、1552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390个老年人助餐点,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颐康园老年养护中心被民政部、发改委评为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优秀案例,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298名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六心”寻亲法被央视等媒体报道推介。积极推进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地名淮安》宣传片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广。

融媒体记者 叶列

融媒体编辑 曹盈

通讯员 汤荣 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