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江苏淮安区:水上立交沧海桑田谱新曲

在淮安京杭大运河与淮河交叉处矗立着一座横跨淮河之上的水上立交,这就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水上立交工程。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水上立交枢纽工程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城南,是实现入海水道与京杭运河各自独流的水上立交工程。“揽京杭运河入怀,送淮河之水东去。”亚洲规模最大且坐拥淮运交汇等“三大奇观”的淮安水上立交是当代河工科技的集大成者。

打破“洪水走廊” 彰显智慧与传奇

从空中俯瞰,河道纵横,绿地如茵,奔流的淮河水上交叉着另一条河流,这条河就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运河上,千吨级货船来回穿梭,场面之壮丽令人叹为观止。站在淮安水上立交旁30多米高的安澜塔顶,视野顿显开阔,脚下的钢索缆桥似两条巨龙将京杭运河牢牢地揽入自己的怀中,成为入海水道上一道标志性景观。两座安澜塔与淮安区的镇淮楼遥相呼应,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古人与现代人不断征服江河的智慧与传奇。

历史上,因黄河夺淮,淮河从此多灾。从1368年至1948年的580年间,淮河流域发生大水灾350多次,大旱灾86次。1949年和1950年,皖北、苏北受灾人口两千多万人,600多万人逃离家园。如果没有淮河入海水道,没有淮安水上立交,就没有这样泾渭分明、淮水安澜的壮观景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或许只是一片“洪水走廊”。

攻克历史难题 枢纽地位初步形成

淮安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漕运枢纽,自古就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淮河、黄河、运河三河流经并交汇的淮安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古代水利技术的最高水平,而当代的淮安水上立交,将运河水利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工程是淮河入海水道的第二级枢纽,工程上采用槽下洞结构,整个工程还包括古盐河、清安河穿堤涵洞、渠北闸加固、淮扬公路旱闸以及东西长达3.7公里的河道堤防工程。上部航槽承接着京杭大运河南北的航运;下面15孔巨大的涵洞已没入水中,自西向东沟通了淮河入海水道。2004年建成使用的“水上立交”是大运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更实现了淮河水道与京杭大运河的交叉,既可以满足运河的正常通行,又可以保障淮河入海水道的畅通。

站在淮河入海水道水上立交桥头,极目远望,河道纵横,绿地如茵,入海水道大堤像两条巨臂,护卫着水上立交;上部航槽承接京杭运河南北航运,船队浩荡,往来如梭;下部15孔巨大涵洞已没入水中,自西向东沟通了淮河入海水道;进出口段采用新颖的水泥砌块护坡,整齐美观,更增添了淮安枢纽工程的风采。

焕发勃勃生机 综合效益愈发显著

原先,淮安水上立交是为保淮水安澜而生,仅仅是项水利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它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外延。如今,人们来到淮安南郊的水上立交,能看到淮河与京杭大运河各行其道的奇观,淮河在下方的河床上自西向东流向黄海,其上方悬空6米,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上船只穿梭,一片繁忙景象。古老的运河与先进的现代技术在这里交汇,凝聚了中国人民400多年的治水智慧在这里呈现。以淮安水上立交为主体,省灌溉总渠管理处不断扩大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形成了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桥头堡建筑钢索缆桥,犹如彩练当空,将现代工程与淮安古运河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淮安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观。

大运河流淌千年,形成一条流金淌银的黄金水道,也积淀下两岸的历史文化遗存。淮安船闸年船舶通过量近2.9亿吨,全国第一;淮安率先在苏北运河开通港口集装箱运输,年吞吐量占全省内河的75%。与此同时,工程建成后,清安河污水不再进入总渠,对总渠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水资源得到保护,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沧海桑田谱新曲,一张白纸绘新图。偌大的发展空间,曾经的“洪水走廊”,以飞的速度实现了质的跨越。如今,淮河入海水道熠熠生辉,河道两旁茂林修竹、鸟语萦回、生态和谐。在广袤的苏北大地,淮安水上立交正运用它的力量守护着这座城市、守护着这条流域。(陈奕宏)

融媒体编辑 宋莹莹